个人简介
教师简介
1982年1月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之后留校任教。先后任助教(1982.1--1986.7)、讲师(1986.7--1992.11)、副教授(1992.11—2000.10)、教授(2000——)
1982年获得工学学士学位,1989年获得工学硕士学位,2007年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1997.4--1997.10赴英国King‘sCollegeLondon进行学术访问。
1994年起为硕士研究生导师,2009年起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教学经历
1982年到1985年作为助教辅导“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现改称为“机械设计”)课程,辅导工作包括批改作业、答疑、带实验等,其中“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辅导了两个教学轮次。通过教学辅导工作,初步了解了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基本掌握了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会了与学生进行沟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自1985年起,作为主讲教师走上讲台。除了在长沙进修英语的3个月和到英国学术访问的半年时间之外,在近30年里一直承担了本科生的教学工作。讲授过的课程包括“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原理”、“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现称为“机械综合设计Ⅰ”)、“现代设计方法”等。近五年中,每个学年的第一学期都承担“机械原理”课程的教学任务,周学时为4,学生人数180--215;每个学年第二学期都承担“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周学时为2,学生人数106—360。经过近30年的年复一年的教学工作的磨练,教学能力有了质的变化,从基本上能为学生讲清楚教科书上教学内容提升到对课程教学体系和内容有深刻理解,对每个理论和知识点都能够结合日常生活的机械实例、深入浅出的讲解,对相关学科的发展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另外,还掌握了大量的帮助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教学成果
1、近十几、二十年中,机械从“纯机械”的传统机械转变为由计算机信息网络协调与控制的现代机械,“机械原理”课程应摆脱“纯机械”的束缚,加强与微电子信息技术的结合已成为国内外相关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共识。通过四川省和铁道部面向21世纪教改项目的研究,提出了“由机械运动产生、传递变换、运动控制构成课程教学主线”的教材改革思路。在满足教育部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教学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增加了机电控制相关技术和方法的介绍,同时,对传统的教学内容从机电产品设计的角度进行了删减。按照这样的思路编写的教材《机械原理》(第1版)2004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并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经过使用和修改,《机械原理》(第2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
2、作为课程负责人,组织教研室老师,按照“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教学理念,对“机械原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和建设,将理论教学设置为“教师讲授、学习辅导、实验、考核和讲评”四个环节,提供了15个实验供学生选择,其中有不少实验在国内是独有的,同时还自主开发研制了三种教学实验设备;研制了课堂教学软件,在校内最早使用电子课件进行课堂教学;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重点考察学生机构分析和设计的能力。课程设计提供了24个题目供学生选择,同时鼓励学生根据兴趣自己提出设计题目。编写各种教学辅助材料5本,其中《机械原理实验教程》已经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于2007年正式出版。教学改革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也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机械原理”课程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目前只有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重庆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和我校7所院校的“机械原理”课程是国家级精品课程。这说明我校的“机械原理”课程的教学水平在众多的设有机械类专业院校中处于先进水平。
3、探索出了利用课程教学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方法。在课程教学中,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学习先进的机构分析方法,利用对机构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过程的介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在学校教务处的组织下,连续四年为学生作“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讲座,指导的学生作品在多个学科竞赛中获得了各种等级的奖项,其中包括“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两项。
4、主持和参加教学改革项目12项,参加了近十余年内每两年一次的历次“全国机械原理课程教学经验交流会”。在教学期刊和经验交流会上发表教学论文23篇。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三等奖等多项教学改革奖。2003年被评为西南交通大学首届教学名师,2008年获四川省教学名师奖。
主要研究兴趣包括机构的运动控制、机构的概念设计、非线性机械系统的分析和控制、计算运动学和动力学。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作为主研人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项。近5年中,先后4次赴美国、法国和加拿大参加本专业最高级别的学术会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7篇。2003获得“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称号。
科研工作与课程教学的密切结合,对提高教学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科学研究和参加学术会议,开阔了学术视野,了解到了与课程相关学科的发展动向,形成了比较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并且将所了解的学科动态及时地融入“机械原理”的课堂教学。
研究领域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以“机构学、机器人及设计自动化”为主要的科研方向。
学术兼职
任教育部(2001—2005,2006—2010)高等学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全国机械原理教学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