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高宏力

个人简介

教师简介 高宏力,教授、博导。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电测控系主任。 长期从事智能制造、复杂机电系统可靠性、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智能机器人、高超声速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先后主持和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863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支撑计划、铁道部项目、中央高校创新基金、西南交通大学校基金和若干横向课题,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50余篇,SCI/EI收录60余篇,申请专利110余项,获得发明专利34项,实用新型专利66项。入选江苏省双创人才,获得省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詹天佑科学技术奖,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指导学生获得国家一等奖15项,国家二等奖13项,四川省1等奖18项。 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控机床性能退化条件下立铣刀服役寿命关键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加速性能退化机理的数控机床关键部件服役寿命预测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因素复合运动条件下金基合金摩擦副导电特性研究”、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预警技术”和“数控机床智能保障系统”、中央高校创新基金“数控机床故障诊断关键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刀具智能化监测技术”、省部级重大项目“水下电火花设备智能诊断关键技术”、“飞行器一体化评估技术”、“轨道交通装备状态监测与智能维护”等60多项课题,针对机械加工过程智能化监测技术持续研究,以机械装备、数控机床关键部件、轴承、切削刀具为研究对象,着眼于在线提高产品的制造质量,在基础理论和技术推广开展了大量工作。 首次提出了数控机床服役寿命的观念和基础理论,建立了系统的服役寿命预测理论和评估体系,为数控机床自适应加工和智能健康保障奠定了理论基础,多项成果应用于企业,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智能化故障诊断与状态监测、高端装备关键部件服役寿命预测与主动维护等领域,研究成果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发明了数控机床关键部件的加速寿命试验平台,获得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实现了丝杠和导轨部件的寿命可靠性基础研究;构建了数控机床服役寿命与可靠性监测平台,开发了数控机床智能保障系统,获得国家软件著作权,并在成都某厂12台高档数控机床开展应用,实现了理论到实践的重要突破,获得国内同行的高度好评;应用小波熵、分形理论、希尔伯特变换、非线性盲源分离、自适应小波等信号处理技术,提出一种基于字典学习和稀疏编码的在线特征提取方法,机器自学习和自适应能力大大提高;创新提出了基于时空谱的丝杠、导轨部件性能退化图示化分析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首次提出了深度联想记忆网络的智能模型结构及算法,解决了在线非线性模型构建、知识存储、大规模并行运算、局部计算、结构动态递增等问题;系统性提出了数控机床部件服役寿命预测与刀具服役寿命预测理论框架和设计准则,为该领域深入研究提供指导。 在智能机器人领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非结构环境下机器人智能控制方法研究”、中央高校创新培育项目“智能机器人控制技术研究”、中央高校重点培育项目“智能机械臂关键技术研究”、南方电网重点项目“爬塔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等20多个项目。围绕机器人精确定位、导航、智能控制、AGV、无人化工厂、结构创新等内容开展机器人相关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重点解决基于大数据的模型在线构建、机器视觉、结构创新等问题。 教学经历 测试技术基础、虚拟仪器、微机接口技术、模式识别与状态检测、机器人传感与驱动技术、机电技术概论等 指导学生获得国家机械创新大赛一等奖6项、全国挑战杯二等奖2项、全国节能减排一等奖5项、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一等奖5项,四川省竞赛一等奖26项。 指导SRTP竞赛50余项、国创项目8项。全国亚太机器人大赛负责人,多次获得实验竞赛月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 教学成果 发表论文170余篇,SCI/EI收录80余篇,申报专利126项。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校三等奖1项。 近年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1.国家级项目,悬挂式测力系统开发(国家级) 2.国家级项目,刀具状态监测与寿命预测系统应用研究(国家级) 3.国家级项目,考虑数机床性能退化条件的立铣刀服役寿命在线预测关键技术研究(国家级) 招生专业 招生类型学院专业代码专业名称专业类型专业方向 博士机械085500机械专业型12.机电一体化技术 博士机械085500机械专业型13.智能化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 博士机械085500机械专业型14.智能机器人 博士机械080202机械电子工程学术型05.复杂机电液系统设计与可靠性 博士机械080202机械电子工程学术型06.智能机器人系统设计及控制理论 博士机械080202机械电子工程学术型07.高速及高温结构动力学 硕士机械085500机械专业型03. 硕士机械080200机械工程学术型02.机械电子工程 招生要求 “德智体美劳”五有交大人

研究领域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智能化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机电液一体化技术、轨道交通运维智能机器人技术、高速及高温结构动力学等

学术兼职

高超声速结构与结构动力学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分委会委员、IEEE会员、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振动与冲击》等期刊审稿人。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