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男1937.12教授博士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石油地质学家。王铁冠教授是我院56届校友,原我院前身江汉石油学院勘探系系主任。现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我院双聘院士。1937年12月生于上海市。1956年毕业于我院的前身——北京石油地质学校。1983~1986年在美国特拉华大学地质系和俄勒冈州立大学任研究学者、客座副研究员。1994年起在石油大学(北京)任教,现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组成员、教育部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煤炭资源两个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中油股份公司油气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地质学报(英文版)》、《地质论评》、《地球化学》、《石油实验地质》、《海相油气地质》编委。专业领域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石油地质学、油藏地球化学、环境科学。发表论文174篇(含英文42篇),合撰专著13部,译著6部,完成科研报告40份。论著被SCI、Ei各收录31篇,SCI引用达321次。曾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研究者奖)、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孙越崎能源大奖、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铁人科技成就奖(银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以及10项部级科技进步奖。
研究领域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研究方向:油气资源与油藏地球化学、生物标志物地球化学
主要科技贡献与成就有:发现、鉴定和命名了三个新生物标志物系列(13α正烷基-三环萜烷、甲基三环萜烷和甲基四环萜烷)。建立了低熟油气成因的系统理论,及时推广低熟油理论,取得显著效益。建立有机地球化学与煤岩学结合的煤系烃源岩研究方法,系统提出烃源岩的I-III型显微组分均质组成,富氢组分“分期生油”的理论。首次论证含硫非烃二苯并噻吩类,作为新分子标志物示踪石油运移的机理,用以反演石油运移优势通道,展现油藏充注途径;运用流体包裹体测温,结合数值模拟,确定油藏成藏期次与时间;在不同岩性油藏中,重建油田的成藏历史,预测烃源灶方位,确定有利勘探方向,产生显著经济效益。
获奖科研成果
1.《煤成油的形成和成烃机理》,199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96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3)
2.《低熟油气的形成机理与分布规律》,199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6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1)
3.《化石燃料生物标志物与有机显微组分剖析研究》,1993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甲类)二等奖(排名1)
4.《酒东盆地石油地质地球化学综合研究和远景评价》,1993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3)
5.《我国已知油气区天然气藏类型、形成条件、富集规律及勘探规划》,1992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6)
6.《生物标志物地球化学研究》,1992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1)
7.《烃源岩地球化学研究》,1990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1)
8.《板桥地区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特征、成烃机理与评价》,1994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排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