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窦立荣,1965年生,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石油尼罗河公司副总经理。
1987年本科毕业于原江汉石油学院地质专业;1990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获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其中,1997.01-1998.01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地质与地球物理系做高级访问学者。
历年来,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各一次,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7次、二等奖2次,获第十届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第三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等奖项,被聘为“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博士论文‘国家级’人选;2009和2010年分别荣获中央企业劳动模范称号和中央企业先进职工标兵称号;2011年荣获集团公司特等劳动模范、铁人奖章;2011年被乍得共和国总统授予“大军官勋章”;2012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65篇,其中SCE和EI收录20篇。2015年获得AAPG颁发的JulesBraunstein纪念奖(最佳展板论文)。
研究领域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主要学术成绩有:1、长期以来,致力于裂谷盆地石油地质研究和跨国风险勘探工作,为利用海外油气资源做出重要贡献。自1998年开始承担了苏丹项目的油气成藏条件研究和有利目标评价课题,创建了不同于中国东部裂谷盆地的被动裂谷盆地成藏模式,为制定勘探对策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依据,是苏丹一系列大中型油田的主要发现者之一,其中法努基油田储量达到5亿吨以上,是中国迄今在海外发现的最大油田,也是21世纪初全球统计发现的世界级大油田之一。2、在乍得建立了强反转裂谷盆地的地质模式和成藏理论。带领科研团队通过研究建立了高风险勘探项目“选盆、定带、快速发现”的勘探方法,首选出邦戈尔盆地作为勘探突破区,创立的强发转裂谷盆地“源内优势聚集”的成藏模式成功指导勘探,为在乍得建成600万吨/年原油生产区提供了可靠的资源基础,发现的Baobab等大油田是西非陆上30年来最大的油田,被乍得政府称为“中国石油使乍得盆地无法勘探成为过去”,2013年在邦戈尔盆地前寒武系花岗岩基底中获得高产油流,发现五个含油带,成为中、西非裂谷系首次在潜山中的商业发现。3、2003-2007年,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集团公司资助的国际合作项目《高酸值稠油藏地质地球化学研究》课题。通过国际合作和大量样品的分析,首次建立了原油酸值的分级和分类方案;并将高酸值原油根据成因分为:原生型、次生型和混合型。建立了三类原油的地球化学鉴别标志,并提出了各自的主控因素和成因机理;初步建立了生物降解型高酸值油藏的成藏模式,首次发现海相和湖相环境形成原油的酸值随生物降解的速率不同,湖相远高于海相;初步提出了不同类型盆地高酸值油的分布特点,重点对裂谷盆地高酸值油藏的特征和分布模式进行了总结。4、在苏丹和乍得风险勘探中形成了“海外(高)风险勘探的技术系列”,为在苏丹和乍得等海外勘探项目的快速发现大油田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对中国加大海外勘探项目的进入增添了信心,开拓了利用海外油气资源的重要途径。创立的石油地质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陆相石油地质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