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简介:
男,1965年3月出生,1984年7月毕业于山东大学光学系,1994年5月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曾在德国Augsburg大学物理系(洪堡学者)和Bayreuth大学物理系及美国Florida州立大学从事访问研究,1996年在中国科学院低温技术实验中心被聘任为研究员,1999年6月起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凝聚态物理中心课题组长,2001年起任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所长助理并任物理所凝聚态理论与材料计算实验室主任,2003年6月起任中科院物理所副所长。研究员。1998年获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同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999年SCI论文全国单篇引用率第七名,2001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2004年或国家“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05年获“北京茅以升青年科技奖”及中国物理学会“叶企孙奖”。曾主持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中科院重大项目等基金项目十余项。
过去的主要工作及获得的成果:
研究了低维强关联电子体系中的磁杂质问题并提出"鬼自旋"现象,代表性论文已被引用100余次。2、提出了拉廷格液体中的边界临界指数理论,为研究准一维导体中的输运性质打下了基础。3、提出了123相高温超导体的轻稀土掺杂理论并解释和预言了多个实验现象。4、提出了拉廷格液体理论与费米液体理论的对应关系。5、提出了SU(4)自旋梯子模型并首次观察到阻挫引起的调制结构;6、研究了量子点的自旋极化输运性质。7、提出了带简并超导体系自旋单态P-波配对BCS态,这一理论可以用以解释非传统超导体中的实验佯谬。8、研究了量子点的退相干机制。
目前的研究课题及展望:
低维强关联电子体系的研究是凝聚态理论研究的主流方向,它包括了高温超导体、量子霍尔效应、超大磁阻、有机导体、纳米系统、二维电子气及碳纳米管等重要物理系统。许多重大的物理问题仍然悬而未决。计划仍在这一领域从事理论研究,包括高自旋费米子的凝聚及新物质态、低维导体中的金属-绝缘体转变问题、拓扑性元激发问题、超导机制问题等;研究与量子点相关的自旋电子学及自旋流机制;与量子计算相关的理论问题。人造纳米周期结构是一种新型物质形态,它在下一代电子器件方面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拟研究这类系统的输运性质。
培养研究生情况:
已毕业硕士和博士各3名,目前在读的博士生1名,硕士生2名。
研究领域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主要研究方向:
低维强关联系统及自旋系统的性质,包括超导、磁性、纳米结构、冷原子及介观系统的输运性质,自旋电子学等;人造纳米周期结构中的输运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