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1970.03-1974.02 大学毕业分配到大连冷冻机厂,任工人、技术员;
1974.03-1993.07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先后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86年)、研究员(1990年); 期间:1986-1990 任高能所宇宙体研究室副主任;
1993.07-1995.05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副主任,921-2系统副总指挥;
1995.05-1999.03 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副主任,921-2系统总设计师;
1999.03-2003.11 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主任,921-2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
2003.11-2007.01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副院长(正局级),921-2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
2007.01-2008.07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院长,921-2系统总设计师;
2009.05至今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高级顾问。
重要项目承担情况:
1977年,倡议和推动发展中国高空科学气球,在气球设计研制方面开展了长期系统的研究,领导建成了中国高空气球系统,组织指挥180余次高空气球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取得重要成果,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达40万立方米大型气球的国家;
1994年4月,任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总设计师;
1999年4月,兼任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总指挥,创造性地解决了应用系统集成以及科学与工程的结合问题。
领导建成了完整的载人航天应用技术体系,包括系统设计仿真平台、有效载荷公用设备、集成仿真测试平台、有效载荷地面应用中心等;提出并实践了工程技术与科学和应用结合的新思路,将科学与应用研究,科学搭载试验、科学样品与设备匹配试验、科学实验全过程演练、同步天地对比科学实验,对地观测设备航空校飞和在轨地面配合试验等列入工程研制流程;建立了应用系统工程技术管理体系,将不同类型工作纳入严格统一的航天工程轨道。
曾获重要奖励:
1.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排名第1,2004年;
2.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1,1985年;
3.部委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1,2004年;
4.部委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1,2004年;
5.求是科学基金会杰出科技成就奖,2003年
承担的重要科研项目如下:
1.空间科学战略研究
2.2050年空间科技发展路线图研究
3.载人空间站工程应用任务若干关键技术前瞻性研究
特邀报告:
1.Achievements and Prospects of Space Sciences in China’s Manned Space Program 国际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讨会,2013/09
2.Life and Physical Science Planning in China’s Space Station 第二十九届美国空间与重力学会年会及第四届国际空间物理学研讨会联会,2013/11
3.中国空间站空间科学规划-微重力科学 亚洲微重力学大会,2012/11
4.我国载人航天后续任务中空间科学与应用技术发展的若干思考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二十次学术会议 2007/10
5.中国空间站空间科学规划-物理学 国际两相流第七次大会,2012/10
载人空间站-发展空间科学的重大机遇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2009/8
6.UTILIZATIONS IN CHINA MANNED SPACE ENGINEERING 第60届国际宇航联大会,2009 2009/10
学术兼职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学委会主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中国委员会(CNCOSPAR)委员,载人航天工程技术顾问 1987.06-1996.07 任国际空间委员会(COSPAR)科学气球组委员;
1984.10至今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历任理事、常务理事、副理事长;
1986.10至今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历任副主任、主任;
2001.12至今 空间科学学报,任副主编;
1999.12至今 中国宇航学会,任理事;
1994.5至今 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中国委员会(CNCOSPAR),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