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2016.9至今,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2013.10-2016.8,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DESY),Fellowship
2013.4-2013.9,欧洲核子中心(CERN)访问学者
2012.5-2013.4,威斯康辛大学(UniversityofWisconsin-Madison),博士后
2010.7-2012.5,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博士后
2010.7-2012.5,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博士
2004.09-2007.07,华中师范大学粒子物理研究所,硕士学位
2000.09-2004.07,华中师范大学物理学院,学士学位
研究领域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研究方向:粒子物理实验
目前研究领域:
在BESIII实验的新强子态寻找研究和ATLAS实验的Higgs粒子性质测量两个国际前沿热点研究方向上取得了多项创新性的重要物理成果,获得多项科研奖励。在BESIII实验中,发表了BESIII实验首篇物理论文,验证了质子-反质子质量阈值增长结构。在J/ψ→γππη’衰变中,确认了X(1835)共振态的存在,并发现两个新共振态X(2120)和X(2370),其中X(2370)是很好的0-+胶球候选者。首次利用分波分析和GPU技术,测定了质子-反质子质量阈值增长结构的自旋宇称为0-+。在ATLAS实验上进行了广泛的Higgs性质测量包括耦合常数、模型无关的基准/微分截面测量、最简化模式截面测量和有效场论分析等,以及新物理的寻找。主要成果包括首次在LHC实验中测量了H→γγ基准和微分截面,模型无关地广泛深入地研究Higgs的性质。利用Higgs的offshell的行为,首次在ATLAS实验的H→WW的衰变模式中给出了Higgs宽度的上限。担任ATLAS实验Run-2数据的Higgs粒子稀有衰变H→Zγ寻找的分析组织者并在分析中作出主导贡献。同时还在Zγ和γγ这两个末态寻找高质量新粒子的研究中做出主导贡献,并担任了Zγ分析的组织者。担任ATLAS合作组的光子鉴别组召集人,在ATLAS实验的光子转化(γconversion)研究和光子效率测量研究中做出主导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