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宋健民性别:男出生年月:1964.03籍贯:河南省濮阳市
最高学位:博士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毕业学校:哈尔滨工业大学
所在院系: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
通讯地址: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学习和工作经历:
1981年9月至1985年7月,郑州轻工业学院,电气技术专业,大学本科,学士学位;
1985年7月至至今,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学科研,助教、讲师、副教授;
1987年9月至1990年8月,郑州工学院,结构工程专业(建筑经济与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8年4月至1998年7月,香港理工大学,合作科研,研究助理;
1998年10月至1999年1月,香港理工大学,建筑及房地产学系,研修;
1995年9月至2002年10月,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获管理学博士学位。
讲授课程:
本科生:工程经济学、国际工程承包、工程项目管理
研究生:运筹学与系统工程、高级管理学、工程经济学
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近40项):
(1)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回报机制的规范化构建研究,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
(2)城市综合管廊自动巡检及运维系统关键技术研究,2018中建七局科技研发项目;
(3)PPP模式下大型施工企业运营能力评价及转型发展策略研究,2018中建七局科技研发项目;
(4)河南省PPP模式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研究,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
(5)BIM技术在建筑施工企业的应用,横向技术服务项目。专利:
1.一种工程项目管理多功能告示板,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201620086458.8。授权公告日:2016.08.31。授权公告号:CN205541769U。专利权人:郑州大学,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科学大道100号。第1发明人。
科研成果:
(1)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研究,2010年12月,省科技厅鉴定。2011.1.15获被科技厅确认为科技成果(证书编号:9412011Y0003)。第三完成人;
(2)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概率设计研究,2012.9.20省科技厅鉴定,豫科鉴委字[2012]第1558号,2012.9.28。成果登记号:9412012Y1673,第一完成人;
(3)两步单参数法研究二等跨曲线箱梁桥在多种因素下的反应,2015.8.23,省科技厅鉴定,豫科鉴委字[2015]第1099号,成果登记号:9412015Y1469(2015.9.6)。第3完成人。
科研奖励:
(1)经济新常态下河南招标代理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未来战略研究,2016.03~2017.03,编号SKL--2016—3056,主持。2016年度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2017.05.08;
(2)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模式研究与应用,郑大教改重点项目,特等奖,2014.10,第3完成人;
(3)结构力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郑大教改项目,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第3名。郑州大学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证书编号:校教务【2011】16);
(4)基于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多媒体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郑大教改项目,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主持,郑州大学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证书编号:校教务【2011】16);
(5)大型建筑承包商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成果登记号:9412004R0311。河南省建设厅科技进步二等奖(证书编号:04218-03),第三完成人(共10人),2004.06
(6)建筑产品的技术创新研究,成果登记号:9412004R0310。20040408,第九完成人(共15人)。河南省建设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编号:04102-09,200406),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证书编号:豫教【2004】03505,200408),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证书编号:2004-J-050-R09/10,2004.10);
(7)国际工程承包风险的模糊评价,获中国建筑业协会管理现代化专业委员会第16届建筑管理现代化成果发布会优秀论文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04。
荣誉称号:
(1)郑州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2018年度)。
(2)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第一届(2017)普通高校土木建筑工程学科优秀教师(2017.07);
(3)第八届郑州大学学生“我最喜爱的老师”--辛勤耕耘奖(2017.05.22);
(4)2009~2011年郑州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优秀三等奖(2011.12);
(5)郑州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2010年度);
(6)河郑州市科技特派员(2009.05~2011.05);
(7)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2006年度,证书编号:20061616)。
研究领域
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投资决策理论与应用、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发表学术论文情况(40余篇):
(1)准经营性PPP项目社会资本方关键风险因素及对策研究,建筑经济,CN11-1326/F,ISSN1002-851X。20180905,2018年第9期,总第431期(Vol39,No9):64-69。第1名;
(2)基于灰色关联度改进方法的PPP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季刊),2018.01,2018年第1期(33卷第1期,总第123期):29~33。ISSN1674-3318,CN41-1396/C。第1名;
(3)民营企业参与PPP项目的制约因素及措施研究,建筑经济,CN11-1326/F,ISSN1002-851X。20170705,2017年第7期,总第417期(Vol.38No.7):94~99。第1名;
(4)建筑企业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研究,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季刊,CN41-1403/N,ISSN1674-5043。2017.03,2017年第1期(27卷第1期):23-25,Vol.27,No.1。第1名;
(5)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反射裂缝建模分析,公路工程,CN43-1481/U,ISSN1674-0610,2017年6月,2017年第3期(总第184期,第42卷第3期):40-44(51)。第1名;
(6)ResearchonConstructionofBIM-basedGreenBuildingIntegrationAssessingSystem,Sourcetitle:GAKGummiFasernKunststoffe,Abbreviatedsourcetitle:GummiFasernKunstst(Germany),ISSN:01761625,Volume:69,Issue:14,Pages:1736-1740,2016.EI收录:Accessionnumber:20164703047931,Documenttype:Journalarticle(JA).Database:Compendex.CODEN:GFKUED,Publisher:Dr.GuptaVerlag.第1名;
(7)ResearchontheEvaluationSystemofIndustrializedResidenceBasedonVEandAHP,Proceedingsofthe20152n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ducationandSocialDevelopment(ICESD2015):810-816。DEC05-06,2015,Nanjing,China.DEStechPublications,Inc。ISBN:978-1-60595-302-1。第1名;CPCI-SSH收录,入藏号:WOS:000380281500173。检索报告编号:201610946;
(8)ResearchontheEvaluationofIndustrializedConstructionCapacityofConstructionEnterprises,Proceedingsofthe2015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AppliedMechanicsandMechatronicsEngineering(AMME2015):754~759,October25-26,2015,Bangkok,Thailand。DEStechPublications,Inc。ISBN:978-1-60595-021-1。第1名;CPCI-SSH收录,入藏号:WOS:000380290700135;
(9)TheEvaluationIndexSystemfortheExperiencethat“ExperiencedContractors”ShouldHave,Proceedingsofthe2014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onstruction&RealEstateManagement,September27-28,2014,atKunming,China.61~67.ASCE(AmericanSocietyofCivilEngineers,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出版(电子光盘),ISBN978-0-7844-1377-7,第1名;EI收录:Conferencearticle(CA),EI(CA),20153001075165。
论著:
(1)《建设工程经济》,郑州大学出版社,ISBN:978-7-5645-2498-2,2016年2月,第一版,普通高等教育土木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主编;
(2)《工程经济学》,中国电力出版社(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2013.11第一版,ISBN978-7-5123-5048-9,主编;
(3)《建设项目管理》,高校创新系列教材,中国科学出版社,副主编,2005.7。2014年第二版。ISBN7-03-0154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