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咸洪泉,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1967年5月生,吉林伊通人。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植保研究室副主任。
近年来主要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项目、山东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等课题。参加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等多项。在“BiotechnologyLetter、植物病理学报、植物保护学报、微生物学报、农业生物技术学报”等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微生物学实验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微生物学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等专著、教材4部。曾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山东省教学成果奖等多项。
一、学习和工作经历1986.09-1990.07,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1990.09-1993.06,沈阳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专业,获农学硕士学位;2008.09-2011.06,山东农业大学经济微生物学专业,获农学博士学位;1993.07-1995.11,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研究实习员;1995.12-2000.03,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历任植保研究室秘书、植保研究室副主任);2000.04-2001.09,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副研究员(植保研究室副主任);2001.10-2013.06,青岛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2005年起任微生物教研室主任);2013.07--现在,青岛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二、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10CM040),生防木霉菌的分子标记技术研究,2010.12-2013.12,主持人山东省教育厅科研项目(J07YF14),Tr31木霉菌株生产的抗生素提取技术及其应用研究,2007.01-2009.12,主持人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项目(2217003),花生病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2017.03-2019.12,主持人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4FY120900),中国木霉菌资源收集、全息化鉴定与多功能评价,2014.05-2018.5,参加山东省科技攻关(2009GG10009035),花生连作障碍的风险评估模型建立与生物修复措施探讨2009.01-2011.12,参加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503114-10),山东省作物孢囊线虫综合治理技术方案,2015.04-2019.12,参加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棉花产业创新团队总评与土壤肥料岗位(SDAIT-03-06),2016.01-2020.12,参加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2015GNC111003),防治蛴螬类害虫新型高效Bt生物杀虫剂的创制,2016.01-2017.12,参加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棉花产业创新团队,土壤和养分岗位,2012.06-2015.06,参加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刺参创新团队-病害防控岗位,2016.01-2020.12,参加山东省良种工程项目,绣球菌新品种选育,2010.01-2012.12,参加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子课题(200803033-B0604),非热灭菌秸秆食用菌培养基关键技术研究,2008.05-2010.12,参加获奖成果和专利花生连作障碍机理及生物修复技术研究,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第二位,山东省教育厅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基础生物学实验体系改革与实践,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十一位,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农业院校生物类专业研究生创新型实践教育体系的研究,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第六位,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互动显微镜室开发管理体系的建立,青岛农业大学优秀实验技术成果一等奖,第一位,青岛农业大学咸洪泉、颜艳伟、崔德杰、王大伟、柳新伟.一种黄色蓝状菌及其在防治植物病原菌中的应用,国家发明专利,ZL201110262789.4崔德杰,袁云云,咸洪泉,宋杰,李旭霖.一种花生抗连作复合菌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国家发明专利,ZL201110262196.8咸洪泉、张军霞、李雅华.一种黄色篮状菌孢子粉的制备方法、黄色篮状菌可湿性粉剂及其制备方法,申请号:ZL201410449924.X,崔德杰、赵亚慧、咸洪泉、辛言君、王丽宁.一种抗花生连作复合菌剂的制备及应用,国家发明专利,ZL201510113137.2
五、主编学术著作、教材生物科学基础实验(植物类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5年12月,副主编微生物学实验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10年9月,主编微生物学实验教程(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建设教材),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北京,2012年5月,参编微生物学实验(全国高等学校“十三五”农林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18年3月,主编
六、主讲课程本科生课程:普通微生物学、发酵工程、发酵工程原理、食用菌病虫害防治、微生物学实验、发酵工程及下游实验技术、生物农药等研究生课程:微生物遗传育种学、微生物遗传学
七、教研项目、论文山东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微生物学系列联合课程,山东省教育厅,2013-2017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教学研究项目,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普通微生物学教学方法研究,青岛农业大学,2013-2017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大学微生物教与学中的应用.科技信息,通讯作者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新模式-显微数码互动系统的应用.价值工程,通讯作者生物学实验教学资源的优化及探索.价值工程,第一位开放实验室管理体系建立的探索—以青岛农业大学数字网络显微互动室为例.价值工程,第一位《发酵工程》理论课程教学方法实践与总结.价值工程,通讯作者生物技术专业《发酵工程》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价值工程,通讯作者以主动学习为导向的课程实习评价方法改革与实践_以发酵工程实习为例.价值工程,第二位《发酵工程》网络视频课程建设探析.价值工程,第二位借鉴MOOC模式探讨“普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新课程研究,第三位
研究领域
科研工作研究方向:1.微生物分子生物学;2.植物病害生物防治;3.微生物发酵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近期主要论文XianHongquan,LiJiarui,ZhangLiqing,LiDuochuan.CloningandfunctionalanalysisofanovelchitinasegeneTrchi1fromTrichotheciumroseum..BiotechnologyLetter,2012,34(10):1921–1928咸洪泉,汤伟,李安娜,李多川.菌寄生真菌Talaromycesflavus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1,19(6):1089-1098咸洪泉,汤伟,张丽青,李安娜,李多川.黄蓝状菌几丁质酶基因tfchi1的克隆、表达及抗菌活性.植物病理学报,2012,42(2):146-153汤伟,李雅华,刘露,张军霞,咸洪泉(通讯作者).重组毕赤酵母表达棘孢木霉几丁质酶Tachi1酶学性质的研究及表达条件优化.微生物学报,2012,52(3):345-352汤伟,夏伟,李雅华,丛大鹏,咸洪泉(通讯作者).生防菌棘孢木霉(Trichodermaasperellum)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2,28(4):385-392丛大鹏,李雅华,咸洪泉(通讯作者).棘孢木霉几丁质酶基因的原和表达、复性、纯化以及酶学性质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1):34-38颜艳伟,张红,刘露,咸洪泉(通讯作者),崔德杰.连作花生田根际土壤优势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微生物学报,2011,51(6):835-842张红,颜艳伟,咸洪泉(通讯作者).山东半岛地区土壤中木霉菌资源分类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11,27(9):184-190夏伟,张红,颜艳伟,咸洪泉(通讯作者).棘孢木霉L4对立枯丝核菌的拮抗机制.植物保护学报,2010,37(5):477-478Li-QingZhang,Fang-XianGuo,Hong-QuanXian,Xiu-JuanWang,An-NaLi,Duo-ChuanLi.ExpressionofanovelthermostableCu,Zn-superoxidedismutasefromChaetomiumthermophiluminPichiapastorisanditsantioxidantproperties.BiotechnologyLetter,2011,33(6):1127–1132夏伟,颜艳伟,张红,咸洪泉(通讯作者).木霉菌Tr10的鉴定及其对几种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424-2426颜艳伟,张红,刘露,咸洪泉(通讯作者),崔德杰.连作花生田根际土壤优势细菌的分离和鉴定.河南农业科学,2011,40(6):74-78刘露,李雅华,咸洪泉(通讯作者).农杆菌介导生防棘孢木霉菌转化体系的优化.生物技术,2012,22(2):49-53袁云云,咸洪泉,洪永聪,辛伟,崔德杰.花生根系分泌物的鉴定及其化感效应分析,花生学报,2011,40(3):24-29李雅华,李树文,咸洪泉(通讯作者).应用正交设计优选秸秆降解菌组合.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1):193-198张军霞,丛大鹏,李雅华,咸洪泉(通讯作者).棘孢木霉几丁质酶tachi2基因的原核表达及酶学性质研究.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3-06-15,2013,33(6):45-51张丽青,咸洪泉,张庆乐.嗜热毛壳菌锰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及其酶学性质.环境与健康杂志.JEnvironHealth,May2015,32,(5):422-425
学术兼职
中国微生物学会会员,中国植物病理学学会会员,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