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曲晓刚

个人简介

教育和工作经历 2002-至今 长春应化所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员 应化所学委会副主任,化学生物学实验室主任 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 昆士兰大学荣誉教授 J. Mater. Chem. B, 和Mater. Adv. 副主编 J. Inorg. Biochem., Chemosensors, Mater. Today Chem.,稀土学报,高校化学学报,应用化学等期刊编委 中国化学会生物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化学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稀土学会理事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纳米酶分会会长 2006-2007 访问美国UCSB诺贝尔奖获得者 A. J. Heeger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 2000-2002 师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诺贝尔获得者A. H. Zewail教授 1996-1999 师从美国 UMMC, School of Medicine, J. B. Chaires教授 1989-1995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研究生,中科院院长奖 获得荣誉 2017-2019连续3年入选全球“高被引学者” 2016及2010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2015年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 2011及2014年吉林省高级专家 2012年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第一层次人选 2007年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 2006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2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1995年中科院院长奖;国家科技奖评审专家;国家基金委化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

研究领域

1.DNA靶向配体设计、手性识别及功能调控 DNA精准靶向、手性识别及其生物功能调控与疾病的发生及治疗密切相关。课题组已设计、合成手性金属超分子配合物、功能化碳纳米管等多种化学配体,并用于高选择性识别特殊DNA构象,包括单链DNA、双链DNA (A-、B-和Z-DNA)、三链DNA、i-motif、G -四链DNA。首次利用手性识别策略,自主设计、合成并筛选的手性金属超分子化合物右手P-对映体,成为第一个可选择性识别人类端粒G-四链DNA并有效抑制端粒酶活性的抑制剂, 其选择性优于欧美同类临床药物 BRACO-19,并选择性抑制肿瘤干细胞,已获专利。首次报道SWNTS能够诱导端粒i-motif DNA结构形成,并证明i-motif形成抑制端粒酶活性并破坏端粒功能。 2.阿尔茨海默症(AD)的药物设计与合成 抑制病变蛋白Aβ聚集及解聚已成为治疗AD的重要手段,开发特异性抑制Aβ聚集的药物是本领域的研究重点与难点。课题组利用荧光活细胞筛选系统,发展了多种新型的多功能Aβ抑制剂,包括多氧金属酸盐(POMs)及纳米材料类抑制剂等;以手性识别为核心,系统考察手性金属螺旋对映体的手性生物学效应;构建了多种不同刺激响应的药物释放体系;合成了系列多功能金属螯合剂,部分抑制剂可跨越血脑屏障(BBB),改善AD模式动物认知行为,相关成果已获专利。 3.新型人工酶-纳米酶的设计合成与应用 纳米酶作为天然酶的模拟物已备受关注。对比天然酶,纳米酶具有价格便宜、制备工艺简单、稳定性好、循环利用率高等优势。课题组已构建高活性手性纳米酶,发展多种新型高效、生物安全性好的纳米酶级联体系并将其应用于单细胞出村、抗菌、炎症、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等领域,实现手性选择性催化及细胞原位手性药物合成。首次报道羧基化氧化石墨烯(GO-COOH)等碳纳米材料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文章2010年发表后,SCI他引已超过1千2百次,引领了无机纳米材料人工酶的开发与应用。 4.细胞行为动态调控 设计稀土等新型的智能体系并将其用于细胞行为动态调控,不仅有助于揭示单独细胞外环境参数和水溶性信号因子等对细胞功能的影响,并且为以细胞为基础的检测治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课题组设计及应用多功能近红外体系动态调控细胞行为取得系列研究成果,如构建了系列近红外光响应的体系并用于细胞黏附和干细胞分化行为的无损、动态调控。这些工作为细胞生物学提供有力工具,推动了以细胞为基础的诊断治疗等领域的发展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Zhao C, Qin G, Niu J, Wang Z, Wang C, Ren J, Qu X, Targeting RNA G-quadruplex in SARS-CoV-2: A Promising Therapeutic Target for COVID-19? Angew. Chem. Int. Ed., 2020, 59, DOI: 10.1002/anie.202011419 Gao N, Du Z, Guan Y, Dong K, Ren J, Qu X, Chirality-Selected Chemical Modulation of Amyloid Aggregation. J. Am. Chem. Soc., 2019, 141, 6915-6921. Wang F, Zhang Y, Du Z, Liu Z, Zhang L, Ren, J, Qu X, Biocompatible Heterogeneous MOF-Cu Catalyst Used for In Vivo Drug Synthesis at Targeted Subcellular Organelles. Angew. Chem. Int. Ed., 2019, 58, 6987-6992. Qin H, Zhao C, Sun Y, Ren J, and Qu X, Metallo-supramolecular Complexes Enantioselectively Eradicate Cancer Stem Cells in Vivo. J. Am. Chem. Soc., 2017, 139, 16201-16209. Shi P, Ju E, Yan Z, Gao N, Wang J, Hou J, Zhang Y, Ren J, Qu X, Spatiotemporal control of cell–cell reversible interactions using molecular engineering. Nat. Commun., 2016, 7, 13088. Sun H, Ren J, Qu X, Carbon Nanomaterials and DNA: from Molecular Recognition to Applications. Acc. Chem. Res., 2016, 49, 46-470. Li M, Howson S E, Dong K, Gao N, Ren J, Scott P, Qu X, Chiral Metallohelical Complexes Enantioselectively Target Amyloid β for Treating Alzheimer’s Disease. J. Am. Chem. Soc., 2014, 136, 11655-11663. Zhao C, Wu L, Ren J, Xu Y, Qu X, Targeting Human Telomeric Higher-Order DNA: Dimeric G-Quadruplex Units Serve as Preferred Binding Site. J. Am. Chem. Soc., 2013, 135, 18786-18789. Song Y, Qu K, Zhao C, Ren J, Qu X, Graphene oxide: intrinsic peroxidase catalytic activit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glucose detection. Adv. Mater., 2010, 22, 2206-2210. Li X, Peng Y, Ren J, Qu X, Carboxyl-modified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selectively induce human telomeric I-motif formation. PNAS, 2006, 103, 19658-19663.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