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张季超

个人简介

基本信息:张季超,男,汉族,河南郑州人,1956年10月生,岩土工程学科带头人。 教育背景:1981年12月毕业于郑州工学院(现郑州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1974年4月至1978年1月在河南省正阳县吕河公社新寺大队下乡,任知青组长;1982年2月至1985年7月在化工部长沙化学矿山设计研究院工作,助理工程师,曾任长化院驻青海省格尔木市青海钾肥厂设计代表;1985年8月至1997年1月,在郑州工学院(现郑州大学)土木建筑工程系工作,1987年讲师,1991年副教授,1992年高级工程师,曾任化工部基础工程研究检测中心主任等;1997年2月至今广州大学(原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工作,1999年晋升教授,2002年硕士生导师,2011年博士生导师,2013年博士后合作指导导师;参加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基础设计规范》、国家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的编写,主持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建设管理标准》、《城市地下空间运营管理标准》、《预制装配整体式模块化建筑隔震设计规程》、《预制装配整体式模块化建筑设计规程》、《预制装配整体式模块化建筑施工与验收规程》的编写。 主讲课程:主讲"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土木工程概论"、"土木工程事故处理"、"地基处理"等本科生课程,"高等钢筋混凝土结构理论"、"地基处理与复合地基"、"结构加固理论与技术"、"工厂化建筑结构"、“城市地下空间技术”等硕士研究生课程、"高等基础工程"等博士研究生课程。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已毕业66名,正在培养硕士研究生14名、博士研究生3名。 主要科研成果:主持和参加了国家"六五"至"十二五"期间近百项各级各类科研、科技开发项目及重点工程。推动了建筑隔震新技术首次在大型巨型钢结构中使用,完善了饱和软土地基设计理论和施工方法,促进了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注重建筑节能环保,开展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技术创新,进行了新型绿色工业化装配整体式住宅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实践,取得了30多项达到国际领先、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的科研创新成果。在《工程力学》、《岩土工程学报》、《施工技术》、《建筑结构》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46篇,其中EI、ISTP收录38余篇;主编专著及教材30余本,代表性专著:《广东科学中心建设科技创新》(科学出版社,2011年)、《绿色低碳建设节能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14年)、《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的管理机制及运营保障制度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基础工程测试技术与案例分析》(科学出版社,2012年)、《新编地基处理新技术与工程实践》(科学出版社,2014年)、《广东科学中心建设与管理——建筑篇》(科学出版社,2008年)等。主要科研成果获奖情况如下: 1.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城市高密集区大规模地下空间建造关键技术及其集成示范》排5 2.2010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广东科学中心建设与管理的创新实践》排1 3.2016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新型绿色工业化装配整体式建筑建造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实践》排1 4.2010年住建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隔震减振新技术在广东科学中心的应用与研究》排1 5.2016年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建筑设计奖《广州大学城软弱土地基处理设计》排1 6.2014年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城市高密集区大规模地下空间建造关键技术及其集成示范》排4 7.2016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新型绿色工业化装配整体式住宅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实践》排1 8.2012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大型科技场馆土木建筑工程灾害防护研究应用》排1 9.2007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广东科学技术中心饱和软土地基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排1 10.2015年中国建筑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饱和软土地基预处理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与实践》排1 11.2014年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建筑节能低碳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实践》排3 12.1990年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承重多孔砖砌体建筑的开发研究与应用》排3 13.1991年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预应力混凝土薄板叠合板的开发研究与应用》排1 14.1992年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桩基检测技术的开发研究与应用》排1 15.1996年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超高层建筑桩基静载试验及机理分析》排1 16.1996年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土工织物加筋土研究与应用》排4 17.2013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光纤维健康诊断技术在重大工程结构中的研究与应用》排1 18.2014年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减震隔震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创新实践》排1 19.2014年住建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珠江新城地下空间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排1 20.2010年住建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光纤健康监测技术在广东科学中心中的研究与应用》排1 21.2009年住建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广东科学中心抗震和防风防火技术研究与应用》排1 22.2015年广州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新型节能环保装配整体式住宅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排1 23.2014年广州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巨型钢结构新型连接节点受力性能研究及应用技术》排1 24.2012年广州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广东科学中心土木建筑工程灾害防护研究应用》排1 25.2011年广州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光纤健康监测技术在广东科学中心中的研究与应用》排1 26.2008年广州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广东科学中心工程抗震和防风防火技术研究与应用》排1 27.2007年广州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广州大学软弱地基处理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排1 28.1991年河南省建设科技进步一等奖《预应力混凝土薄板叠合板的开发研究与应用》排1 29.1992年河南省建设科技进步一等奖《桩基检测技术的开发研究与应用》排1 30.1996年河南省建设科技进步一等奖《超高层建筑桩基静载试验及机理分析》排1 31.1991年河南省建设科技进步二等奖《强夯技术加固湿陷性黄土的研究与应用》排1 32.1997年河南省建设科技进步二等奖《强夯技术加固地基的开发研究与应用》排1 33.1996年河南省电力科技进步三等奖《钻挖孔扩底灌注桩受力分析》排1 34.1996年河南省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扩底墩基础研究与应用》排1 35.1997年河南省建设科技进步三等奖《爆扩挤密灰土桩在孟县电厂工程中的研究应用》排1 36.1998年河南省建设科技进步三等奖《混凝土叠合楼盖受力性能及配套设计方法的研究》排1 主要教学成果:主编教材27本,光盘2套,发表教学论文23篇,代表性教材:《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新编混凝土结构设计》(科学出版社,2011年)、《新编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科学出版社,2011年)、《建筑结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土木工程事故处理》(科学出版社,2010年)、《地基处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等。主要教学成果获奖情况如下: 1.《产学研结合推进城市地下空间专业建设》2013年获广州市第九届教学成果二等奖,排1 2.《加强混凝土结构课程建设、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2006年获广州市高等学校第六届市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排1 3.《适应市场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人才》2000年获广州市第四届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排1 4.《加强实践性教育环节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研究》2004年获广州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1 5.《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2008年获广州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1 6.《新编混凝土结构》系列教材(教材)2014年获广州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1 7.《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新形态”教材(教材)获广州大学第七届教学成果一等奖,排1 8.《加强混凝土结构课程建设、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2006年获广州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1 9.《土木工程特色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与教学创新实验》2010年获广州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1。 奖励与荣誉:2004年“广州市优秀教师”,2007年“广州大学教学名师”,2008年“广州市优秀专家”,2012年“广州市杰出专家”,2012年“广州市劳动模范”,2012年“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2014年“全国模范教师”,2014年广州市“121人才梯队工程”两院院士后备人选,2015年“广州市劳动模范张季超创新工作室”,2016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研究领域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地基处理、城市地下空间建设、结构工程加固

学术兼职

曾任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主任、广州市第11届12届政协委员;现任广州大学结构工程研究所所长、广东省模块化建筑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建设教育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土力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兼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学会常务理事,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学校工程应用型土建类系列教材”编写委员会委员,《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杂志编委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