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基本信息:刘坚,男,汉族,湖南高沙人,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教授,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工学博士,出站博士后,博士后合作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现任建工系主任,结构工程硕士点负责人。2003.9被广州大学聘为特聘教授。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广东省复杂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钢结构系列教学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人;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组合与大跨空间结构》负责人;广东省在线开放课(慕课)《钢结构省级原理》负责人。广州大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组合与大跨空间结构》、《钢结构设计原理》负责人。广州大学—广东杭萧—浙江东南网架复杂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
教育背景:1999-2003在重庆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003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于重庆大学结构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5年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及东南网架股份集团有限公司博士后工作站(国家级)做博士后研究,现为出站博士后。
工作经历:1999年2月至今,分别在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土木系、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历任结构学部副主任;建工系书记,副主任;建工系主任,书记,学院党委委员等;2002年6月被广州大学聘为防灾减灾工程硕士点导师(首届硕士生导师),2003年6月被聘为结构工程硕士点导师,2009年6月被聘为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硕士点导师(首届专业硕士导师);被聘为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导师。2007年被任命为结构工程硕士点负责人。2016年广东省复杂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14年广东省钢结构系列教学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人;2016年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组合与大跨空间结构》负责人;2017年广东省在线开放课(慕课)《钢结构设计原理》负责人。
主讲课程:近年来,担任结构工程专业硕士点、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硕士点、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硕士点研究生《钢结构非线性分析》、《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理论》、《大跨度空间结构理论》和《现代钢结构理论与设计》等课程主讲工作,以及承担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博士生点《现代结构设计理论》课程主讲工作;指导研究生:已独立指导十届结构工程专业硕士点、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硕士点、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硕士点研究生40余名。其中已毕业十一届30余名研究生,并获得硕士学位,另有10余人在读。分别主讲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学专业和地下工程等本科专业的以下课程:《钢结构》、《组合结构》、《钢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网架结构》、《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大跨空间建筑结构》、《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建筑结构与选型》和《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等;分别指导《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钢结构设计》课程设计、《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课程;担任继续教育学院《钢结构》、《工程结构》、《高层建筑结构》、《建筑结构与选型》、《毕业设计》和《土木工程概论》等课程主讲或指导工作。
主要科研成果: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钢管约束型钢再生混凝土框架-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结构的损伤破坏机理与动力性能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钢管约束再生混凝土的本构模型和抗震性能研究(主持人,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复杂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主持,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教育厅科技创新项目—钢框架-型钢混凝土剪力墙新型混合结构抗震性能研究(主持,已结题)、广东省研究生创新培养计划资助项目(主持)、广东省教育厅"十五"规划项目(主持,已鉴定和结题)、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中国科学院立项(主持,已结题)、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科研项目-钢结构的高等分析理论及应用的关键技术研究(主持,已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整体可靠度的网壳结构性能化抗震设计理论研究》(第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维钢结构高级分析理论(合作研究及主研,已结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计划项目—钢框架-型钢混凝土剪力墙连接节点的抗震性能研究(主持,已结题)、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村镇房屋隔震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主研,已结题)、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考虑耦合效应影响的空间网壳结构强震灾变机理及失效控制研究(第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计划项目-半刚性钢框架-型钢混凝土剪力墙新型结构抗震性能研究(主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计划项目-半刚性连接智能模型及在钢结构二阶分析中的应用(主持,已结题)、建设部科技计划项目—大跨度非规则空间钢网壳结构关键技术研究(主持,已结题)、建设部科技攻关项目-基于遗传算法与结构极限承载力的钢框架结构优化设计方法研究(主持,已结题)、甘肃省科委科技攻关项目(主研,已结题)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8项。分别主持完成和参加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强震作用下钢管再生混凝土新型混合结构的抗倒塌研究(主持)、广州大学重点科技平台培育项目—广州大学—广东杭萧—浙江东南网架复杂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广州大学重点产学研项目、广州市教育局科研项目—半刚性连接智能模型研究及其在钢结构二阶非线性分析中的应用(主持人,已结题)、14年市广州市教育局项目等其它纵横向项目多项。目前还正在与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广州市设计院、中交第二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东南网架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杭萧钢构有限公司、广州五羊钢结构公司和市建总等单位合作的住建部科技计划项目和有关横向科研项目以及研究生培养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已在科学出版社出版《钢结构高等分析的二阶非弹性理论及应用》专著一部。在科学出版社出版《钢结构设计及工程应用》著作一部(编著,第一),近期拟出版专著《钢与混凝土混合结构简化分析原理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半刚性连接多高层钢结构新方法》(建工出版社)等。在核心刊物及国际学术会议等公开发表学术八十余篇,其中部分论文被四大检索工具收录。已申请专利十四项,其中发明专利八项,实用新型专利六项,获授权专利三项。近年来,在钢结构高等分析理论、半刚性连接钢结构梁柱节点的智能计算模型、钢结构非线性计算理论及应用、钢管约束型钢再生结构抗震性能、新型复杂大跨度空间钢结构计算理论、钢与混凝土混合(组合)结构的计算与设计方法、隧洞与建筑物连体结构设计方法与抗震性能研究等几方面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研究成果。现担任JournalofVibrationandControl等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人,以及土木工程学报等国内一级权威学术期刊审稿人。担任湖北省科技厅专家对GCBZ系列板式阻尼橡胶支座、FPQZ系列摩擦摆球型支座科技成果进行了会议评审;担任湖北省科技厅专家对《GMSF系列模数式桥梁伸缩装置》科技成果进行了会议评审;作为评审专家,对广东省博物馆钢结构防腐及防火涂装维护方案进行了会议评审,担任深圳国信金融大厦钢结构安装工程南北悬挑钢结构施工专项方案审查专家。作为评审专家,参加云南西双版纳民族剧院空间结构会议评审工作;担任广州市建委钢板混凝土剪力墙项目的科技成果评审专家,对该项目进行了会议评审等。广东省《钢结构设计技术规程》(DBJ15-102-2014)的主要起草人;广东省《既有建筑改造技术管理规范》的主要起草人;广东省标准《装配式铝合金低层房屋技术规程》、行业标准《预装式铝合金低层房屋及移动屋技术标准》的主要起草人。担任广东省标准《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技术规程》(DBJ15-95-2013)的主要审查人。2017获得广东省土木建筑领域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广东省标准《钢结构设计技术规程》(DBJ15-102-2014))。
主要教学成果:教学优秀奖一等奖(独立,2008-2009学年),《多工种配合基于设计院模式的土木工程建筑结构方向毕业设计综合改革与实践》研究成果获得广州大学第六届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一),《基于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及就业一体化模式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实习的改革与创新实践》研究成果获得广州大学第七届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一),《产学研结合的钢结构系列课程实践》研究成果获得广州大学第五届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一),《钢结构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获得广州大学第四届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一)。经过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组织专家评审,主编教材《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原理》获得全国普通高校土木工程类实用创新型系列规划教材优秀教材奖(独立,2009)。目前主持广东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土木行业需求的地方性高校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优化研究与实践》;主持广州市高等学校第八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重点项目)--基于卓越土木工程师培养和设计院模式的毕业设计改革与创新实践研究;主持广州大学教育教学研究立项项目(重点项目)--面向卓越土木工程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的毕业设计改革探索与创新实践研究。主持或主讲的土木工程等专业本科《大跨度建筑空间钢结构》、《钢结构设计》、《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钢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和《组合结构》等课程的相关多媒体教育软件、多媒体教学课件和教学(资源)网站分别获得第十八届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奖赛二等奖(中央电教馆,第一)、第十四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教育部,第一)、广东省计算机教育软件评比三等奖(广东省教育厅,第一,2014)、第十一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教育部,第一)、第十五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三等奖(中央电教馆,第一)、全国第四届建筑类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建设部中国建筑教育学会,第一)、第十二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优秀奖(教育部,第一)、广东省计算机教育软件评比二等奖(广东省教育厅,第一,2011)、广东省计算机教育软件评比三等奖(广东省教育厅,第一,2012)、广州市多媒体教育软件评奖活动二等奖两项(广州市教育局,第一,2010、2011年)、广州市多媒体教育软件评奖高等教育组网络课程类三等奖(广州市教育局,第一,2009,2014)、广州大学多媒体教育软件评奖活动二等奖三项(第一,2007、2009、2011)、广州大学多媒体教育软件评奖活动一等奖一项(第一,2014)、广州大学多媒体教育教学软件评奖活动三等奖(第一,2010年)。广州大学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创新二等奖指导教师(独立,2005、2016、2017),广州大学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创新三等奖指导教师(独立,2010、2012、2014、2016)。2005年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原理获得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立项并已结题(独立)。主持的广东省教育厅"十五"规划项目顺利已鉴定和结题,其研究成果已用在本科和研究生教学过程中。2010与2011国家教学团队"土木工程核心课程"、2007与2010土木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建设、2011广东省教改项目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2011广州市教研项目重大立项-校企合作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等项目的主要成员。参加广东省“本科教学改革工程”-卓越土木工程人才培养计划的研究工作,参加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培育项目(第二)--土建类多专业团队毕业设计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已在科学出版社出版著作《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原理》一部。近期拟出版教材《大跨度空间建筑钢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一部。主持的《组合与大跨空间结构》课程分别被评为广州大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主持的《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被评为广州大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广东省在线开放课(慕课)。主持的钢结构系列教学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广东省教学团队。
奖励与荣誉:广州市优秀教师,广东省复杂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钢结构系列教学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人,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组合与大跨空间结构》负责人。广州大学优秀教师(2009、2013、2015年),广州大学优秀党员(2008、2011年)。"广州大学在教学、科研、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等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集体和个人表彰"(2011-2012、2012-2013、2013-2014、2014-2015学年)。2003.9被广州大学聘为特聘教授;2014、2015获得广州大学贡献奖。获得教学优秀奖一等奖。2014年06月获得广州大学第六届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2017年01月获得广州大学第七届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一),2012年11月获得广州大学第五届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一),2010年5月获得广州大学第四届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一)。经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组织专家评审,主编教材《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原理》获得全国普通高校土木工程类实用创新型系列规划教材优秀教材奖(独立)。2007-2014多次获得校、市、省、全国的计算机教育软件评比和多媒体课件大奖赛一、二、三等奖(第一)。2017获得广东省土木建筑领域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曾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市厅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2005、2016、2017年广州大学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创新二等奖指导教师(独立),2010、2012、2014、2016年广州大学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创新三等奖指导教师(独立)。
研究领域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钢管约束再生混凝土结构受力机理及抗震性能;钢结构高等分析理论及工程应用;半刚性连接钢结构梁柱节点的智能计算模型;钢结构非线性计算理论及抗震;钢与混凝土混合结构分析理论、设计方法及抗震性能;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计算理论和地震响应分析;新型复杂大跨度空间钢结构分析理论及工程应用;钢构件及结构的稳定理论;建筑物、隧洞与山体连体结构设计方法与抗震性能;结构非线性有限元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