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蔡学林,教授,男,1935年出生,四川仁寿人,共产党员。1958年北京地质学院普查系毕业。1964年北京地质学院构造地质专业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1965年调成都地质学院任教,现任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先后担任国家科委地质专业组前寒武纪地质分组成员、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地矿部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成都地质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成都理工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成都理工学院教授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普地教研室党支部书记、副主任等职。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近五十年来一直在高校从事构造地质和深部地质等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北京地质学院、成都地质学院和成都理工学院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地质学基础、变质岩解析构造原理、应变分析理论和方法、地球动力学、人力地质作用等十二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培养了大批研究生和学士生。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与面上基金、部省级攻关和国际合作项目26项以及30余项横向研究项目,在变质构造、前寒武纪大地构造、矿田构造、推覆构造、油气沉积盆地构造、盆山耦合作用、岩石圈三维结构、地幔动力学等研究方面成果突出,研究成果被广泛引用。提出《推覆成因花岗岩》、《楔入造山推覆成盆作用》、《岩石圈八种三维结构模式》和《南海复蘑菇状地幔柱》等理论观点以及确定变质岩区褶皱构造形态的四种新方法。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奖1项,部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部三、四等奖及学校奖励九次。
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地质学报》等二十多种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主要学术论文有:
《中国南方前寒武纪构造演化探讨》(国际前寒武纪地壳演化讨论会文集(一),构造地质,地质出版社,1986);
《确定变质岩区褶皱构造形态的几种方法及其理论分析》(中国科学,B辑,5期,1989);
《塔里木盆地变形构造格局及其动力学模式——兼论楔入造山推覆成盆作用(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7,(2期);
《东亚西太平洋巨型裂谷体系岩石圈与软流圈结构及动力学》(中国地质,2002,5期)等。
出版编辑教材:
《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81);
《变质岩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96等五部。
出版专著:
《武当山推覆构造的形成与演化》(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中国华南及东海地区岩石圈三维结构及演化》(地质出版社,2005)第四部。
关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成都市城市规划、湿地保护和改扩建牛龙公路等的建议被市、区政府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