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孙野青,教授,女,大连海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系统生物学研究所,大连市凌海路一号,邮编116026,
1992年获得日本东京女子医科大学博士,1995年被哈工大引进,创建生命科学与工程系,完成了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本科、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硕士及人机与环境博士点的建设。创建了哈工大空间辐射生物学研究团队。2002-2003年在哈佛医学院高访。2004年被大连海事大学引进,创建大连海事大学环境系统生物学研究所,并于2006年被评为辽宁省重点实验室。2007年为国家”211”三期工程学科建设--空间和海洋有害环境的系统生物学学科带头人,2010该学科被科技部授予国家海湾生态国际合作基地的称号。目前担任辽宁省环境系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是载人航天应用工程专家,载人航天工程地外生命支持系统副组长,是中国空间学会理事,空间生命专业委员会委员;《Adv.SpaceRes.》专刊主编;《Bio.Sci.Space》、《J.Rad.Res.》、《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生物信息学》等杂志编委。是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COMMITTEEONSPACERESEARCH,COSPAR)的分会主席(MainScientificOrganizer,MSO)
在空间辐射生物学研究方面,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工委民用航天、863等基金20余项的支持下,通过搭载各种植物种子和模式动物(“神三”,“神四”,“神六”,“神八”和一些返回式卫星等),进行了大量的辐射遗传变异机制、辐射诱因和辐射损伤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工作。揭示了空间辐射诱导基因组和表观遗传学特征,关于空间诱变植物种子机理研究获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
在海洋污染生态评估领域,是科技部海湾生态国际科技合作研究基地负责人,在渤海湾湾生态环境监测、预警和生态修复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作为负责人代表辽宁省与山东省、河北省和天津市共同申报了《渤海海岸带典型岸段与重要河口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2010BAC68B02)项目,承担了《典型河口污染水域生态修复技术及示范》(2010BAC68B02)课题。课题组集成了流域环境化学分析和微生物群落结构测序等多项技术。完成了典型河口水域污染对湿地退化和海洋污染的评估和诊断,建立了一套流域污染源与汇的生态评估体系。目前承担大连溢油污染生态评估的重点攻关项目。在该领域发表相关SCI论文6篇,其中1篇发表在环境领域重要国际学术期刊ES&T上。
在实施现场分子标志物监测技术开发方面,从健康和生态评估的角度,一直以对人体和模式生物分子标志物实施现场监测为牵引,带动微流控专业的骨干人才进行应用的关键技术开发。从2006年开始选派青年教师到国际上著名的微流控芯片实验的研发单位,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ofWaterloo)李冬青教授的实验室,主要培训利用微流控技术进行样品自动处理技术,高灵敏度的荧光监测技术。目前这项技术已经逐渐成熟,我们可以在微流控芯片上实现监测单细胞生物计数、分类,区分活性细胞与污染的颗粒,以及进行荧光标记监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