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工作经历
2006.6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2009.1-2010.1为美国路易斯安那大学计算机科学中心访问学者。
简介
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子项、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武汉理工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项目各1项,参与了多项863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市科技攻关项目。
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6篇(4篇IF6.495、1篇IF4.229)、EI收录13篇,出版专著1部,授权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申请发明专利14项。此外,还担任了多个国际期刊和国际会议的审稿人。
主讲课程
自动控制原理、数字图像处理
科研奖项
荣获2015和2017年度湖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荣获第二届武汉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排名第1;获ESI前1%学科水平提升计划立项一等,排名第2;3篇论文荣获武汉理工大学优质科研奖励,排名第1;2005年至2015年,荣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9次;2012年,荣获武汉理工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
研究方向及相关项目
1.汽车智能网联研发,在Linux操作平台下进行,包括数据感知层的数据获取、车载自组织网络构建及其路由算法的研究与实现、车载联网设备开发;涉及SD卡本地存储、GPRS、蓝牙、WiFi、4G、5G通讯模块驱动技术、触摸屏显示和控制以及多类接口的通讯技术;实验室提供全套车载单元、路侧单元及其开发模块、各种车内通讯模块及所需开发板,在试验车及试验场地完成通信测试。
2.无人驾驶技术研发,包括行人、非机动车辆、前车检测、前碰撞预警及车距保持、车道偏离检测、360环景和疲劳驾驶等辅助驾驶技术开发;涉及运动目标提取、视频处理、模式识别、机器视觉和深度学习等技术;实验室针对不同应用提供不同视角的摄像头、77G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及所需开发板、便携式电源等相关设备,在试验车上搭载数据感知层,实际路测各项功能。
相关项目如下:
(1)汽车智能网联关键技术研究及可视化平台开发,横向项目,在研,项目负责人。
(2)5G无人驾驶关键技术研究及便携式装备研发,横向项目,在研,项目负责人。
3.机器人视觉技术研发,包括网络摄像头硬件设备研发,嵌入式平台下的人脸检测与跟踪、身份识别等,基于云端深度学习策略的人脸检测与跟踪,单目SLAM技术;涉及运动目标提取、视频处理、模式识别、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技术;实验室提供轮式机器人1台,搭载激光雷达、Kinect、超声波、红外模块和摄像头,提供用于深度学习的平台TX1、TX2和树莓派等一系列开发板,以实现相关产品开发。
相关项目如下:
(1)家庭娱乐服务型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研发,横向项目,武汉蛋玩科技有限公司,已结题,项目负责人。
(2)输变电工程声学机器人及噪声预测关键技术研究,电网横向项目,在研,技术骨干。
(3)燃料电池机器人动力系统的多模型自适应预测控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结题,技术骨干。
4.工业视觉检测技术研究,包括摄像头控制、多视频显示及控制界面、图像阵列无缝拼接、零部件缺陷检测、砂石图像样本集标注、砂石图像深度学习分割算法、视频内容分析等涉及摄像头SDK二次开发、多摄像头带宽控制、监控界面开发、图像几何失真校正、拼接、缺陷检测及其识别等技术;实验室提供工业级摄像头和工控机。
相关项目如下:
(1)零件螺纹的多路视频监控及其360°全景视觉检测软件开发,横向项目,2015.8-2016.10,已结题,项目负责人。
(2)混凝土砂石集料特征的视觉分析系统,横向项目,在研,项目分负责人。
(3)面向内河电子巡航的智能视频内容分析算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结题,排名第2。
(4)面向智能监控的视频内容分析算法研究,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已结题,技术骨干。
5.人工智能技术在电网系统中应用研究,包括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技术。对电网设备的多维异构大数据包括数值型、文本型、时间等多类数据进行分析,提取特征并进行融合,研究各种分类器,在线分析设备故障;根据多维异构大数据分析引起异常现象的主要因素,对设备运行维护进行智能决策;实验室提供可供跑深度学习程序的GPU服务器。
(1)500KV-1000KV输电线路异常线损成因分析与电能计量器具自动化检定系统监督方法研究服务,电网横向项目,在研,项目负责人。
(2)多维异构大数据融合算法与电子式直流电流互感器故障诊断技术研究,电网横向项目,在研,项目负责人。
主持其他科研项目
1.极低航速深度控制1:10缩比台架控制软件开发,横向项目,在研,项目负责人。
2.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传递机理的分形多尺度关联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结题,项目负责人。
3.5KW级燃料电池系统用远程监控系统开发,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子项,已验收,项目负责人。
[13]竞技比赛全自动图像计时及信息管理系统,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810236667.6,第一发明人.
[14]通信基站燃料电池备用电源的远程监控数据安全传输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110421854.3,第一发明人.
[15]基于以太网的燃料电池远程监控系统及实时监控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110421874.0,第一发明人.
[16]一种螺纹桶内壁360度全景图像拼接方法,发明专利,申请号:201610427181.5,第一发明人.
[17]一种基于运动历史图像与卷积神经网络的在线实时行为识别,发明专利,申请号:201711403339.6,第一发明人.
[18]一种匹配策略融合及低误差的快速图像拼接方法,发明专利,申请号:201711241376.1,第一发明人.
[19]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驾驶行为识别方法,发明专利,申请号:201810045607.X,第一发明人.
[20]一种基于改进YOLOv2的无人驾驶中行人检测算法,发明专利,申请号:201810675999.8,第一发明人.
[21]一种基于T-LDA主题模型的驾驶行为模式识别方法,发明专利,申请号:201810676019.6,第一发明人.
[22]基于傅里叶描述子和步态能量图融合特征的步态识别方法,发明专利,申请号:201611067039.0,第一发明人.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ShiY,ChengS,QuanSH.Fractal-basedtheoreticalmodelonsaturationandrelativepermeabilityinthegasdiffusionlayerofpolymerelectrolytemembranefuelcells.J.PowerSources.2012,209:130-140(SCI、EI收录,IF:6.954).
[2]ShiY,XiaoJS,QuanSH,PanM,ZhangLY.Fractalmodelforpredictionofeffectivehydrogendiffusivityofgasdiffusionlayerinprotonexchangemembranefuelcell.Int.J.HydrogenEnergy.2010,35:2863-2867(SCI、EI收录,IF:4.229)
[3]ShiY,WuHY,QuanSH,XiaoJS,PanM.Fractalmodelforpredictingtheeffectivebinaryoxygendiffusivityofthegasdiffusionlayerinprotonexchangemembranefuelcells.J.PowerSources.2010,195:4865-4870(SCI、EI收录,IF:6.954)
[4]ShiY,XiaoJS,QuanSH,PanM,YuanRZ.Fractalmodelforpredictionofeffectivethermalconductivityofgasdiffusionlayerinprotonexchangemembranefuelcell.J.PowerSources.2008,185:241-247(SCI、EI收录,IF:6.954)
[5]ShiY,XiaoJS,PanM,YuanRZ.AfractalpermeabilitymodelforgasdiffusionlayerofPEMfuelcells.J.PowerSources.2006,160:277-283(SCI、EI收录,IF:6.954)
[6]ShiY,XiaoJS,PanM,YuanRZ.FractalAnalysisofGasDiffusionLayerinPEMFuelCells.J.WuhanUniversityofTechnology-Mater.Sci.Ed.2006,21(1):22-25(SCI、EI收录,IF:0.524)
[7]ShiY,ChenS,QuanSH.MovingobjectsdetectionbyGaussianmixturemodel:acomparativeanalysis.The2n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lectricalandControlEngineering(ICECE2011),2011,2:1121-1124.(EI收录)
[8]ShiY,ZhangS.Amethodonsafedatatransmissionwithlosslesscompression.2012IEE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omputerScienceandAutomationEngineering(CSAE2012),2012,3:639-643.(EI收录)
[9]DuK,ShiY,LeiBW,ChenJ,SunMJ.AMethodofHumanActionRecognitionBasedonSpatio-TemporalInterestPointsandPLSA[C]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IndustrialInformatics-ComputingTechnology,IntelligentTechnology,IndustrialInformationIntegration.IEEEComputerSociety,2016:69-72.(EI收录)
[10]LuoJQ,ShiY,XieCJ.FSSPD:FastSingleStagePedestrianDetectorforAutonomousDriving,ICEIV2018,2018
[11]XieLY,ShiY,LiZW.DrivingPatternRecognitionBasedonImprovedLDAModel.ConferenceonCloudComputingandIntelligenceSystems,IEEECCIS2018,2018:320-324,April12,2019(EI收录)
[12]LiuZW,ShiY,SMJ.ApedestriandetectionalgorithmbasedonimprovedYOLOv2.ConferenceonCloudComputingandIntelligenceSystems,IEEECCIS2018,2018:488-492,April12,2019(EI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