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李贺,女,1978年7月出生,党员,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9年博士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果树专业,2009年11月-2010年2月到日本园艺生产研究所进修学习。曾为辽宁省教育厅“果树生物技术与遗传改良”创新团队的骨干成员之一。现为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果树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研究,曾获沈阳农业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荣誉称号。是校级一类课《园艺植物育种学》的课程负责人,主讲的《园艺植物育种学》课程曾获校青年教师优秀课一等奖,制作的该课程课件获沈阳农业大学优秀多媒体课件二等奖和辽宁省多媒体课件三等奖。博士论文获沈阳农业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发表的学术论文有2篇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1篇获二等奖。
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创新团队等科研课题5项,参加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课题、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科研课题10余项,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近几年来,李贺副教授主要从果树microRNA的分离鉴定和功能分析、果树遗传和变异、果树重要基因的克隆和功能鉴定、果树种质资源的发掘与创新等方面开展工作。强调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重点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细胞工程技术等手段来解决生产实践问题。取得的创新成果如下:
一、草莓和苹果microRNA的分离鉴定及差异表达
microRNA是真核生物自身基因组产生的非编码小分子RNA,它在植物的生长发育、生理生化进程、信号转导及与环境条件的胁迫应答等各个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率先在国内外从草莓植株中检测到74个microRNA,揭示了4个microRNA在草莓普通匍匐茎繁殖苗和微繁殖苗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表达,建立了有效的草莓microRNA定量检测的实时RT-PCR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以第一作者成功发表论文5篇,分别发表在SCI源期刊《PlantCellRep》(IF=2.279)、《PlantMolBiolRep》(IF=2.453)、《ActaHorticulturae》、《中国农业科学》、《果树学报》上。结合项目组的前期研究,成功申报了关于草莓microRNA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项目、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面上项目、辽宁省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特别资助等科研课题。参照草莓microRNA的研究方法,在苹果中也开展了microRNA的系列研究,以第二作者在《华北农学报》上发表论文1篇。
二、草莓微繁殖苗的表观遗传变异
表观遗传是现代生命科学的一个研究重点和热点。项目组对草莓微繁殖苗的表观遗传现象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组织培养导致草莓发生广泛的表观遗传变异,发生变异的性状主要有返童、匍匐茎繁殖能力、产量、抗病性等。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植物微繁殖苗与普通苗在microRNA表达上的差异。作为第二完成人(证书号:360-10-18030143-02),“草莓外遗传变异发生及其分子机理的研究”项目,2010年通过教育部科技成果登记。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在《PlantCellRep》(IF=2.279)上的论文被国际著名植物学期刊《TrendsPlantSci》(IF=10.095)上发表的论文引用。
三、草莓病毒基因组解析及快速PCR检测技术
传统的果树病毒检测方法为指示植物嫁接法,这种方法周期长、灵敏度低、根本无法满足工厂化生产果树脱毒苗的需要。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病毒是病毒检测的发展方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在国内率先开展草莓病毒分子检测及病毒基因组分析的研究,建立了从草莓植株中分离和鉴定病毒dsRNA的技术体系,获得了SMoV、SMYEV和SVBV等草莓病毒的部分基因组序列,建立了以总核酸为模板利用多重RT-PCR技术同时检测植物DNA病毒和RNA病毒的技术体系,简化了病毒RT-PCR检测方法,降低了检测成本。研究成果已在《AgriculturalSciencesinChina》(SCIE源期刊)等期刊上发表。
四、草莓新品种选育研究
目前,我国草莓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但生产中栽培的品种几乎全部是从国外引进,而且多数为专利品种。这些品种按照品质和抗性来划分,主要包括日本品种和欧美品种两大类。从日本引进的草莓品种具有果实含糖量高、香气浓郁等优点,但其果实较软、产量较低、抗病性尤其是对草莓白粉病抗性差。从欧美各国引进的草莓品种,具有果实硬度大、植株抗病性强、产量较高等优点,但草莓风味淡、品质差。因此,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抗病草莓新品种对促进我国草莓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沈阳农业大学草莓课题组以此为目标开展了草莓选育工作,经过多年(2002年-2010年)选育,育成了丰产、优质、抗病性强且适合日光温室促成栽培的草莓新品种‘秀丽’。该品种于2010年完成品种备案,本人为第三育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