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个人简介
董琦,男,博士,1974年生,山西省晋城市人。现为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系副主任,国家小麦产业体系冬春麦混作区岗位专家团队成员,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会员、省作物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小麦高产栽培生理生态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
工作学习简历
1993.9-1997.6,山西农学院农学系毕业,获学士学位。
1997.7-1998.8,山西晋城城区农牧局工作。
1998.9-2001.6,安徽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
2001.7-今,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从事作物栽培与生态学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
2005.9-2011.6,山西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
科研成果
先后主持和参加科研项目多项,现主持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项,参与国家小麦产业体系冬春混播区岗位专家课题组工作,曾参与农业部跨越计划项目1项、农业部行业项目2项、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2项、主持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示范行动项目、山西省财政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山西农大青年科技创新基金1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3部。主持修订山西省地方标准1项。参与小麦品种审定2项。参与编写教材2部。共同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
获奖情况
“山农129”小麦品种(审定编号:晋审麦2009007);“晋麦93号”小麦品种(审定编号:晋审麦2013004)。
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方向为小麦栽培生理生态,对山西晚熟冬麦区小麦高产栽培模式以及优良小麦品种进行系统研究。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新发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董琦主编《山西晚熟冬麦区小麦密行稀株高产超高产栽培模式》,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2.《春小麦规模生产》(十二五农业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材)(参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3.《农学概论》(“十一五”规划教材)(参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
4.王爱萍、董琦著《小麦抗旱研究进展》,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5.董琦,冯变娥,乔俊芳,范晋波,张凤洁,李莎莎,高志强,王爱萍.不同种植方式对丘陵地小麦田土壤水分、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激光生物学报,2015,24(6):573-579
6.冯变娥,张凤洁,乔俊芳,范晋波,荀洁,董琦,王爱萍.氮肥运筹对不同种植方式冬小麦群体结构及产量的影响.激光生物学报,2015,24(3):293-300
7.GAOJi,HANXue,SamanSeneweera,LIPing,ZONGYu-zheng,DONGQi,LINEr-da,HAOXing-yu.Leafphotosynthesisandyieldcomponentsofmungbeanunderfullyopen-airelevated[CO2].JournalofIntegrativeAgriculture,2015,14(5):977–983
8.张凤洁,李雪垠,冯变娥,乔俊芳,荀洁,李慧明,王爱萍,董琦.稀土浸种对水旱地小麦根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激光生物学报,2014,23(1):90-96
9.张凤洁,郭欢,冯变娥,乔俊芳,荀洁,董琦,王爱萍.窄行稀条播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及运转的影响.山西农业科学,2014,42(2):123-125
10.王光达,崔辰明,张凤洁,董琦,王爱萍.NATs对基因调控的作用.生物学通报,2013,48(10):8-10
11.张凤洁,王爱萍,董琦*,王瑞云.水势梯度对盆栽小麦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3,3(3):197-203
12.李青,高志强,孙敏,董琦,贺立恒.偏旱年休闲期施肥覆盖对旱地小麦播前土壤水分的影响及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中国农学通报,2013,29(9):112-116
13.董琦等.不同种植方式对麦田土壤水分蒸散、风蚀及产量的影响.水土保持学报,2011,25(2):237-240
14.董琦等.窄行稀条播对小麦衰老指标的影响.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10932-10933
15.董琦等.窄行稀条播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山西农业科学,2008,36(12):25-26
16.董琦等.不同遮荫强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山西农业科学,2007,35(10):29-30
17.董琦等.行距配置对小麦光合性能与群体结构的影响.http://www.paper.edu.cn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发布时间:2011-01-20
18.董琦等.不同氮素运筹对小麦光合生产的影响.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发布时间:2011-01-19
19.李金才,董琦,余松烈.不同生育期根际土壤淹水对小麦品种光合作用和产量的影响.作物学报,2001,27(4):434-441
20.魏凤珍,李金才,董琦.孕穗期至抽穗期湿害对耐湿性不同品种冬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简报).植物生理学通讯,2000,36(2):119-122
学术兼职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系副主任,国家小麦产业体系冬春麦混作区岗位专家团队成员,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会员、省作物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