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赵明富

个人简介

个人简介 赵明富(1964-),重庆市人,教授,工学博士,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重庆大学微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 人才计划: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重庆市首批企业科技特派员,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获得者(第五届)。 科研获奖:获省部级二等奖2项(2018年度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1;获2015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1);获三等奖5项(2011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第1;2009年度重庆市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第1;2009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发明奖三等奖1项,第1;2000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第5;获2007年度重庆市九龙坡区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第1)。 平台创立:光纤传感与光电检测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现代光电检测技术与仪器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智能光纤感知技术重庆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重庆市科普基地(物理与探索科普基地),并担任主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智能制造与控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智能控制](中方负责人)。 团队创立:重庆市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现代光电检测技术与传感”带头人 学科创建:“信息与通信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光学工程领域”硕士点创立者,并担任硕士点带头人;带领“信息与通信工程”获得“十二五、十三五”重庆市重点(一流)学科。 科研教研项目: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50876120、51276209),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主持省部级重大、重点教学改革项目各1项,主持重庆市“企业科技特派员——百人计划行动”首批科技特派员项目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被国际三大检索收录共计100余篇次,出版专著4部、教材3部。 专业建设:重庆市级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一流专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负责人,重庆市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带头人,重庆市研究生优质课程负责人。 政协委员:重庆市第三、四、五届政协委员,重庆市九龙坡区第七、八届政协委员。 人才培养:与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1人,重庆大学微电子与通信学院招收“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生,培养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得硕士学位35名,在读研究生13人。同时,支撑了重庆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智能感知与传感技术”的重点(一流)学科方向。 成果转化:近5年,通过产学研合作、专利成果转化、与企业建立联合研发中心、校企合作实验室或研发基地等方式,产生直接经济效益7亿元(只计算获奖成果效益),产生了较大的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重要学术活动及影响力:(1)2019年7月15日,应邀参加第三届国际前沿科技创新大会(ICFTI2019),并做大会主旨报告:《人工智能等级标准与智能产业发展》,首次发表我的独特观点。2019年7月16日《重庆日报》以:“促进产学研合作院士专家宁智聚力”为标题进行了新闻报道;较大篇幅引述了我的观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需要出台等级标准”、“人工智能是新一代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动力”、“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与智能感知技术密不可分”、“人工智能的‘寒武纪’正在爆发”、“未来,人工智能感知水平的高低,将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建议将人工智能可分为AI0-AI7八个等级”。 (2)之后,应《科技日报》邀请,《科技日报》记者对我进行了独家深度采访;《科技日报》于2019年8月12日以:“智能感知深度发展需要等级标准开路”为标题,发表了独家采访文章;引述了我的观点:“智能感知技术作用日显突出”、“未来感知技术将成为智能产品市场应用的前提和基础”、“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基础是‘大数据’,‘大数据’的基础是‘智能感知’;感知技术是获取动态新数据的关键核心技术,也是我国的技术瓶颈所在”、“‘智能感知技术’将成为人工智能技术中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发展亟待等级标准”和“智能感知是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化和‘寒武纪爆发’的前提和基础”等观点。 2018年10月20日,在重庆维也纳国际酒店,赵明富主持召开了《第十四届全国塑料光纤、聚合物光子学会年会》,并担任大会共主席,做大会报告:《塑料光纤传感器研究及应用》 主要学术创新性和科学价值 创新性工作:致力于光纤传感与光电检测技术领域具有原创性、前沿性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研发”贯通的研究工作。着力揭示传统宏观/介观/微观尺度下,光纤波导结构与新材料结合后所具有的光学规律和光学特征,并尝试将这些新现象或新规律应用于“光纤生物化学传感理论及应用、新型光电功能材料与敏感器件、特殊光电检测技术及仪器、智能光纤感知技术”中,从而为光纤传感与光电检测技术领域提供新型关键器件及系统。涉及“智能光纤感知技术”的仿生感知,例如:视、听、味、嗅、触、环境体感、振动体感的感知新原理、新方法与新器件;研究领域并涵盖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生物医学成像等方面的研究,向仿生多感知融合技术及开发方向。致力于形成“顶天立地”的从“基础+应用+工程研发”贯通的创新体系。 科学价值: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已在光纤生物化学传感、智能光纤感知技术等方面形成了原创性的创新优势。提出并建立了一种生物化学过程的生(生物量)-化(化学量)-物(物理量)信息多维度智能感知、信息获取(参数测量)的新方法和理论,从认识论的层面去探索了新的测量方法和手段,相关方法和技术与工业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已在车用空调无位置传感直流无刷电机(风机)系统(获2015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机电提升系统(含电梯)(已申报2019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基础结构设施的生-化-物信息多维度智能感知系统(2018年度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车用铅酸蓄电池容量在线检测传感系统(2009年度重庆市技术发明三等奖)中广泛应用。其原创性成果和转化的工程技术对电子信息产业、智能制造业、交通运输业、智慧城市产业、智能感知等相关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在光纤生物/化学/医学传感,以及光谱水质智能监测领域取得了重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程产品开发成果。 取得成果:主持国家自然基金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第一);获发明专利12项(第一),发表论文200余篇(三大检索100余篇),出版专著4部;近五年,赵明富本人该部分研究成果发表的SCI学术论文14篇(JCR-I区TOP期刊5篇,JCR-II区5篇,引用次数200多次);其中,赵明富作为第一(或通信)作者的论文8篇;学术造诣较高,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力。 国际同领域所处的地位 近五年,赵明富及团队成员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8项(面上4项)、省部级项目40余项、横向项目20余项,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20多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中科院-I区论文20篇,TOP期刊论文36篇,影响因子IF>8.0的期刊论文5篇,影响因子5.0≤IF≤8.0的期刊论文13篇,ESI高被引论文4篇,热点论文1篇),其成果被他引500余次(引用作者包括美国工程院院士BrceE.Rittmann教授、现代光化学生物传感领域奠基人OttoS.Wolfbeis教授、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leBang、BioresorceTechnology执行主编HHaoNgo教授、国际著名生物材料专家CaroleC.Perry教授、教授等国际著名学者);获授权发明专利15件,公开发明专利20件;合作制定光纤传感方面的重庆市地方标准2件(《光纤感温火灾监测系统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光纤光栅结构安全监测系统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合作出版国际英文著作2部;获2018年度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2016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带领的团队创建了具有:“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工程产品研发”能力的创新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产品研发的省部级科研平台。初步形成了“顶天立地”的“基础+应用+工程研发”贯通的创新体系;汇聚了一支结构合理、高水平的科学研究队伍;赵明富及团队成员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较大的学术影响力,基础研究水平跻身世界前沿,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团队培养了一批青年英才学者,其“基础理论研究”水平世界一流,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团队培养的青年英才学者成长为省部级人才2人:罗彬彬(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钟年丙(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 研究领域的科学与现实意义 自2017年7月国家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以来,人工智能热潮涌动,以感知技术、芯片等核心电子元器件为代表的智能终端,及物联网、大数据的基础器件成为新一代人工智能迈向应用的基础,智能感知技术(传感技术、光纤传感技术)成为智能产品市场应用的基础和前提。 当前,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及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重庆正大力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构建智能产业、智能制造、智能应用“三位一体”全新发展格局。然而,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基础是“大数据”,“大数据”的基础是“智能感知”;感知技术是获取动态新数据的关键核心技术,也是我国的技术瓶颈所在。 在此背景下,赵明富及团队成员瞄准未来新一代人工智能感知技术的新需求(高端需求),紧密围绕“深地、深海、深空”三深的未知探索国家战略,致力于突破光纤传感灵敏度、空间分辨率、稳定性等关键核心问题,以及光纤生物、化学、物理量全方位感知;依托已有的“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优势与沉淀,特别是在优势研究方向“光纤生物化学传感理论及应用”已有的前沿研究基础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的积累与沉淀,针对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面临的科学、技术和工程问题,例如:①基础理论+感知技术环节薄弱;②实现人工智能的基础与前提是全面感知外界周围环境;③具有环境感知的自主智能系统难以实现;④人类对自然界的感知从传统的个人感知(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向多维度感知、超人类能力感知方向延展的趋势,根据自身条件,不断实现团队的小目标。重点开展:光纤生物化学传感理论及应用、智能感知技术(智能光纤感知理论与技术、仿生多感知融合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展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应用技术研究,再到工程应用产品研发的全过程研究与研发,力争逐步形成“顶天立地”的“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工程产品研发”的创新体系(简称:“基础+应用+工程研发”)。前期,在本人及团队成员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世界一流研究成果,一批青年学者的基础研究水平跻身世界前沿,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的基础上;未来,将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促进“双一流”建设,支撑“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因此,本人及团队成员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将对服务重庆智能产业发展,有效推动地方产业转型、促进国防建设和技术升级;促进“信息与通信工程”传统优势学科方向与新兴学科方向的深度融合,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以及在国防科技等领域等方面都积极作用;同时,对于提高我国、我市人工智能领域感知技术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方面,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和重大意义。 科研平台定位与使命 (1)光纤传感与光电检测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定位:主要开展基础理论研究;使命和宗旨:探索未知,颠覆传统。 (2)现代光电检测技术与仪器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定位:主要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使命和宗旨:原创引领,新兴产业。 (3)智能光纤感知技术重庆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定位:主要开展产品研发和系统集成;使命和宗旨

研究领域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光纤生物化学传感理论及应用、智能光纤感知理论与技术、仿生多感知融合技术、信息获取与处理、智能信息处理。

学术兼职

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高级会员,重庆市电子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副理事长、重庆市电子行业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通讯评审专家,《通信学报》、《光学精密工程》杂志社特聘审稿专家,《半导体光电》、《激光杂志》杂志编委。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