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 学术Sci. Total Environ. › 论文详情
Our official English website, www.x-mol.net, welcomes your feedback! (Note: you will need to create a separate account there.)

典型红树林生态系统中蓝碳“损失”和“增益”的空间格局及其驱动机制——以广西北海为例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 IF 8.2 ) Pub Date : 2023-09-21 , DOI: 10.1016/j.scitotenv.2023.167241
Zhenxi Xie 1 , Haonan Li 1 , Yuan Yuan 1 , Wei Hu 1 , Gang Luo 1 , Longtian Huang 1 , Mo Chen 1 , Weimei Wu 1 , Guiling Yan 1 , Xiang Sun 2
Affiliation  


红树林在碳封存中的作用对于缓解气候变化至关重要。为了更好地识别受环境因子影响的红树林碳守恒热点,需要阐明红树林植被和土壤固碳的空间分布和驱动机制,以及红树林未来的碳动态。首先,评估了广西小管沙市植被生物量和土壤深度变化土壤总有机碳 (TOC) 的空间格局,并探讨了其与淹没持续时间 (DTI) 的关系。此外,还量化了相邻红树林滩涂作为潜在碳库的碳储存能力。然后,选择淡水和养分输入、红树林生物因子和土壤成分作为影响因子,并使用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 (PLS-PM) 阐明它们在碳固存中的机制。最后,揭示了环境因子对红树林碳固存的中等值,在此基础上充分讨论了综合作用下碳固存的未来损失和收益模式。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上生物量(AGB)和TOC密度分别为32.89 Mg C/hm2和185.10 Mg C/hm2,且均富集于内陆地区。滩涂的固碳量相当于红树林总碳固存量的 >1/5。(2) DTI 是影响固碳模式最关键的因子,通过改变土壤含量 (SC) 与 AGB 和 TOC 呈正相关,而通过影响冠层密度 (CD) 与 AGB 和 TOC 呈负相关。CD 和 TP 被确定为重要的预测因子。 (3) 中位数分析表明,未来的碳“增益”区将移动到近岸,而富含碳的潮间带区可能会发生碳损失。本研究为红树林蓝碳功能管理提供了新的见解和科学认识。




"点击查看英文标题和摘要"

更新日期:2023-09-21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