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探测器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照相机、手机、太阳能电池板、远程控制设备到卫星和宇宙飞船,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光电效应,激发半导体中的电子和空穴,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自从光电探测器被发明以来,增加其光电转换效率就成为了制作光电探测器首要的目标。提高这种效率的方法之一是将材料缩小到纳米级,这一结论已经得到证实。而通过对二维过渡金属二硫族化合物(transition-metal dichalcogenides,TMDs)的费米速度、量子非局域性等性质的理论研究,有研究者推断,这类二维材料具有较强的电子-空穴相互作用,并预测其在光电器件中具有高效的光电转换效率。尽管理论预测让人欢欣鼓舞,但有关TMDs超高光电转化效率的器件却始终未见问世。
近日,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UCR)的Nathaniel M. Gabor课题组在Nature Nanotechnology 杂志上发表文章,通过将两原子层的二硒化钨(WSe2)堆叠在单原子层的二硒化钼(MoSe2)上,制备了性能优异的二维半导体异质结构光电池。这种堆叠结构与现有的层结构特性的光电激发特性有很大的不同,二者能级匹配,恰巧有利于电子-空穴分离和光电转换,可以将近红外光电子器件的响应度提高350%。这种基于TMDs的二维半导体异质结构,有望用于超高效光电探测器等光电装置之中。
异质结构光电管示意图。图片来源:Nat. Nanotech.
研究者认为,当一个光子打到WSe2层上后,可以激发一个电子,使其自由的在WSe2层运动。在WSe2和MoSe2的接触点,这个自由电子将“掉落”到MoSe2层,其过程中电子释放的能量会将另一个电子由WSe2层“踢”到MoSe2层,最终获得两个自由电子并产生电量。这将实现激发电子数量的倍增,并因此极大地提高了光电流和光电效率。传统光电池装置中的电子倍增通常需要10-100 V的电压,而本工作只需要1.2 V的低电压即可。
光电转换原理示意图。图片来源:Nat. Nanotech. / UCR
同时,温度对I-V输出曲线也有很大的影响,反向偏置电压和电流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这意味着,通过提高器件的温度,可以产生更多的电子。
温度对I-VSD曲线的影响,图片来源:Nat. Nanotech.
“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现象,”Gabor教授说,“通常情况下,当一个电子在能态之间跳跃时,它会浪费能量。在我们的实验中,这些原本要浪费掉的能量却产生了另一个电子,将其效率提高了一倍。”这些发现对设计新的超高效光伏器件,比如光电探测器甚至太阳能电池,具有广泛的意义。[1]
Nathaniel Gabor教授(左)与本文共同一作Fatemeh Barati(中)和Max Grossnickle(右)。图片来源:UCR
由于单原子层的材料是几乎透明的,我们可以预想将它涂在建筑物外层,或是作为太阳能电池材料安装在窗户上。这些材料具有很好的柔韧性,还可以预想将它们应用于可穿戴设备甚至衣服上,可以随时随地收集太阳能“为自己充电”。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或点此查看原文):
Hot carrier-enhanced interlayer electron–hole pair multiplication in 2D semi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 photocells
Nat. Nanotech., 2017, DOI: 10.1038/nnano.2017.203
参考资料:
1. https://ucrtoday.ucr.edu/49282
(本文由小希供稿)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 ( 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