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NH3)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化学品和潜在的清洁能源载体,其传统生产主要通过哈伯-博世法(Haber-Bosch process),该方法能耗高且产生大量的碳排放,与之相比,通过电催化硝酸盐还原(NO3RR)实现高效制氨,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该还原过程涉及复杂的多电子转移和质子耦合过程,然而,析氢反应(HER)以及活性氢的供应不足等问题都会限制氨产量和法拉第效率(FE-NH3)。
近日,南京大学左景林教授(点击查看介绍)、丁梦宁教授(点击查看介绍)以及马晶教授(点击查看介绍)共同设计了基于氧化还原活性配体-[Ni(C2S2(TPCOOH)2)2](图1)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Zn5-NiS4TP,并研究了一种高效电催化硝酸盐还原成氨的级联机制。其中,Zn5团簇选择性地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NiS4]单元模拟亚硝酸盐还原酶,促进亚硝酸盐向氨的高效转化。该系统有效地抑制了析氢反应,解耦了硝酸盐-氨转化的中间步骤,同时通过高导电途径优化了反应中间体连续加氢的动力学,实现了高效的绿色电化学氨合成。
图1. [Ni(C2S2(TPCOOH)2)2]配体的设计与结构
该研究首先通过溶剂热反应,调控溶剂比例合成了三种不同金属簇节点的MOFs,Zn5-NiS4TP、Mn5-NiS4TP 和Cd2-NiS4TP(图2)。单晶衍射、扫描电镜形貌及元素映射等表征手段均表明MOFs的成功合成。Zn5/Mn5/Cd2-NiS4TP MOFs在THF、DCM、EtOH、DMF、H2O以及CH3CN等溶剂中均能保持较好的稳定性,同时热稳定温度均能达到300 ℃。相较于[Ni(C2S2(C6H4COOH)2)2]基的过渡金属MOFs,电导率提升了1-2个数量级。此外,噻吩的引入使得材料的禁带宽度变窄,其中Zn-NiS4TP具有最小的半导体带宽和更高的电子迁移率。
图2. 配体及MOFs的晶体结构和金属团簇配位环境
在中性条件下,作者系统地研究了Zn5/Mn5/Cd2-NiS4TP体系的硝酸盐电化学还原性能(图3)。在-1.2 VRHE时,Zn5-NiS4TP的最佳产氨法拉第效率为92.87%(FE-NH3),在-1.3 VRHE时,最佳氨产率为23477.59 µg•h-1•mg-1cat.,此外,在-0.9 ~ -1.3 VRHE时,NO3RR对HER的选择性均大于90%。在没有TP替代的Zn-NiS4Ph中,观察到最佳的氨产率和FE-NH3有所下降,NO3RR对HER的最高选择性也明显下降,这表明噻吩基团促进的电子转移可能会提高NO3RR的性能。然而,没有[NiS4]位点的Zn-TTFTB的测试数据显示,氨产率和FE-NH3显著降低,NO3RR对HER的选择性也进一步下降。特别是在以单金属为中心的Zn-TTFTB中,发现其-NH3的选择性仅为80%左右,远低于Zn-NiS4Ph(97.49%)和Zn5-NiS4TP(96.87%)。这些结果表明,[NiS4]位点可以进一步促进NO2−向NH3的转化。此外作者还测试了Mn5-NiS4TP和Cd2-NiS4TP的NO3RR性能,结果显示Zn5-NiS4TP的氨产量和FE-NH3显著高于Mn5-NiS4TP和Cd2-NiS4TP。
图3. MOF电催还硝酸根还原性能
为了进一步阐明Zn5-NiS4TP各组分在NO3RR过程中的作用,作者做了机制探究(图4)。作者选择只有Zn5团簇节点的MOFs进行了测试,没有[NiS4]的Zn5-DBTA和Zn5-TFDCA均有大量的NO2−积累,说明Zn5簇活性中心倾向于选择性地将NO3−还原为NO2−。随后,又以NO3−和NO2−作为反应底物,在NO2RR中[Ni(C2S2(TPCOOH)2)2]的氨产率和FE-NH3显著优于NO3RR。以上结果表明,[NiS4]位点具有显著的NO2−还原活性和选择性。理论计算表明,NO3−的吸附是NO3RR过程中的第一步,在整个催化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Zn5、Mn5和Cd2位点的H质子结合强度均弱于NO3−,说明NO3RR过程比HER更有利。在NO3RR途径中,NO分子可以以N端(*NO)或O端(*ON)构型被吸附。在O端途径中,NH3分子首先被释放,留下*O中间体吸附在活性位点上,最终形成*H2O。在N端途径中,第三个水分子从MOFs中解吸,形成*N中间体。随后,通过三对H+/e−进攻生成氨。
图4. 电催化硝酸根还原机制和理论计算
综上所述,作者基于氧化还原配体合成了一系列含高密度不饱和位点的双金属MOFs。在NO3RR中,Zn5-NiS4TP表现出最佳的产氨率和法拉第效率,并探索了双金属活性中心催化剂的级联机制。此次工作为高选择性阶段硝酸盐还原路径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这一成果近期发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上,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张则东,副研究员吕杨和顾玉明博士。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或点此查看原文):
Dual Zn5-NiS4 Sites in a Redox-Active Metal-Organic Framework Enables Efficient Cascade Catalysis for Nitrate-to-Ammonia Conversion
Zedong Zhang, Yang Lv, Yuming Gu, Xiaocheng Zhou, Bailin Tian, Anqi Zhang, Zhimei Yang, Shizheng Chen, Jing Ma, Mengning Ding, Jing-Lin Zuo
Angew. Chem. Int. Ed., 2024, DOI: 10.1002/anie.202418272
研究团队简介
左景林教授: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化学会无机化学学科委员会主任。1990和1997年分别获南京大学学士和博士学位。1996年和1998年两次赴香港大学化学系从事合作研究。2000-2003年,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洪堡学者)、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7年);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07、2013和2018年);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2009年)。主要从事光电功能配合物的合成、性质和应用研究。在纳米分子磁体、分子导体及磁性半导体、有机电致发光等功能材料研究中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在Nat. Chem., Sci. Adv., 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和Nat. Commun. 等刊物发表SCI论文三百余篇。现任美国化学会ACS Omega副主编。2004和2002年分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均为第三完成人)。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11590
丁梦宁教授: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13年于匹兹堡大学化学系取得博士学位(师从纳米传感专家Alexander Star教授),主要从事功能纳米复合材料及化学传感器件的研究,期间获匹兹堡大学杰出博士生奖。2013-2017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全球顶尖化学家/材料科学家段镶锋教授和黄昱教授),主要从事复杂体系下的化学信号获取,开发出基于芯片平台的电输运谱方法。2017年起在南京大学担任教授,目前研究方向为功能性电子器件、化学信息学、绿色电催化与电合成、复杂介观(人工酶)催化体系、表界面化学反应机制等。已在Science、Nature、Nat. Mater.、Matter、Nat. Commun.、Science Adv.、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引用4700余次,多项工作成果被学术和商业媒体广泛报道。2021年起担任Nano Research青年编委。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63214
马晶教授: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博士学位。1998-2000年作为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特别研究员在日本歧阜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00-2005年任南京大学副教授,2005年7月起,任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200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2005年)。先后获得第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2012年),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03年)、首届南京青年科技创新奖(2008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19年,第三完成人)。获得2023年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和2013年江苏省巾帼建功标兵,“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称号。担任Langmuir期刊编辑,还担任Journal of Chemical Theory and Computation,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和《物理化学学报》期刊编委。先后担任中国化学会女化学工作者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理论化学委员会委员。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11613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 ( 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