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X-MOL首页行业资讯 › 湖南大学黄晋Adv. Sci.:顺序激活的智能DNA纳米球用于光免疫疗法和免疫检查点阻断

湖南大学黄晋Adv. Sci.:顺序激活的智能DNA纳米球用于光免疫疗法和免疫检查点阻断

由于癌细胞固有的免疫抑制和免疫逃避,将光免疫疗法与免疫检查点阻断相结合,利用光疗和免疫增强,克服相互限制并显示出显著的抗癌潜力。主要挑战包括药物的非特异性积累、不受控制的激活和药物载体的安全性。近期,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黄晋教授(点击查看介绍)课题组开发了一种能够顺序激活的智能DNA纳米球,用于光免疫治疗和免疫检查点阻断。这项研究拓宽了DNA纳米材料在精准药物递送和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dvanced Science,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陈余,通讯作者为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黄晋教授。

图1. NS-Ce6-PDL1的组装过程及其在癌症光免疫治疗和免疫检查点阻断中的协同作用。


与化疗或放疗相比,光疗具有选择性高、副作用小、局部治疗、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增强免疫应答等优点。然而,由于肿瘤细胞固有的免疫抵抗或免疫逃逸能力,彻底根除肿瘤具有挑战性,且远处转移的风险增加。因此,单纯依靠光疗未必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因此,结合光疗和免疫检查点阻断(ICB)可能可以增强整体抗肿瘤效果。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针对ICB的抗体疗法仅阻断细胞膜表面的检查点,但细胞内蛋白的持续表达可能补偿免疫检查点,导致阻断失败和耐药。并且治疗剂的非特异性积累、不受控激活可能会降低疗效并导致毒性增加。本文的解决思路是使用siRNA疗法,降低整个细胞的靶点,减少耐受性的产生,另外利用DNA纳米材料的优势开发靶向、响应激活的核酸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用于光免疫治疗疗和免疫检查点阻断的协同治疗,实现强大的肿瘤抑制作用。


实验原理如图1所示,DNA纳米球(NS)是通过Y形DNA单体(Y)和连接DNA单体(L)之间的粘性末端逐步杂交自组装形成的。将i-motif序列和PD-L1 siRNA合理编程到L中,光敏剂(chlorin e6、Ce6)和荧光淬灭剂(BHQ2)分别偶联到Y和L的适当位点。当Y和L自组装时,光敏剂由于靠近淬灭剂被淬灭。为了增强靶向能力,通过DNA杂交将广谱肿瘤特异性适配体(AS1411)锚定在NS上。静脉注射后,NS通过适配体靶向被癌细胞特异性摄取。NS能够响应溶酶体中的酸性环境,导致i-motif的构象变化,NS会解组装并从溶酶体中逃逸。这导致光敏剂和淬灭剂的空间分离,在激光照射下产生单线态氧(1O2),不仅杀死肿瘤细胞,还诱导癌细胞ICD。ICD释放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和钙网蛋白(CRT)等信号分子,募集树突状细胞(DC)呈递肿瘤相关抗原(TAAs),并激活T细胞,从而启动免疫攻击。同时,RNase H介导的siRNA释放可以下调癌细胞中PD-L1的表达,降低免疫耐受和逃逸,从而增强免疫治疗的有效性。因此,光疗和免疫疗法的协同作用可以有效地杀死癌细胞,而NS的靶向和可控激活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

图2. NS的自组装和解组装。


作者首先对NS的自组装和解组装进行了研究,如图2b所示,琼脂糖凝胶电泳验证了NS的逐步组装过程。动态光散射分析显示NS的平均粒径约为141 nm(图2c)。透射电子显微镜(图2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图2e)显示NS呈球形且相对均匀。接着探究了酸和RNase H介导的NS解组装(图2f)。结果表明,NS在酸性条件下可以形成i-motif结构(图2g),粒径减小(图2h),荧光恢复(图2i),产生单线态氧(图2j)。随后,对RNase H介导的NS解组装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S在RNase H的介导下可解组装,释放siRNA,且解组装是RNase H浓度依赖和时间依赖的(图2k-m)。上述结果表明,在酸和RNase H存在下,NS可以解组装以激活光敏剂和释放PD-L1 siRNA。

图3. 细胞摄取和溶酶体逃逸。


接下来研究了NS的细胞摄取途径。结果表明,NS的细胞摄取是一个能量依赖性过程,依赖于巨胞饮、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和小窝介导的内吞(图3a-d)。内吞作用途径表明NS可以通过溶酶体途径易位到细胞质中。随后进行了NS的溶酶体逃逸分析,结果表明,NS可以由溶酶体中逃逸至细胞质以避免溶酶体中的酶促降解(图3e-f)。另外,NS和NSc与细胞孵育相同时间后,结果显示,NS的激活程度显著高于NSc(图3g-h)。

图4. 体外癌细胞杀伤作用。


进一步评估了NS在细胞内的1O2产生和PD-L1沉默效果,结果表明NS-Ce6和NS-Ce6-PDL1组处理的细胞在激光照射后产生明显的1O2(图4a-b)。RT-qPCR、WB和免疫荧光结果表明NS-PDL1和NS-Ce6-PDL1组的细胞内PD-L1表达显著下调(图4c-f)。细胞活力结果显示在激光照射下,NS-Ce6-PDL1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显著诱导细胞死亡(图4g)。随后细胞活力、活/死细胞染色和细胞凋亡结果表明NS-Ce6-PDL1组表现出最强的癌细胞杀伤效果(图4h-k)。为了研究NS-Ce6-PDL1在沉默PD-L1表达和诱导光毒性癌细胞杀伤中的普适性,使用小鼠来源的乳腺癌细胞(4T1)进行了类似的实验。结果表明,NS-Ce6-PDL1同样可以在4T1癌细胞中产生ROS、下调PD-L1表达,发挥有效的癌细胞杀伤作用(图4l-n)。

图5. 体外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


NS-Ce6-PDL1处理的肿瘤细胞暴露在激光下以产生1O2,除了直接杀死肿瘤细胞外,它还可以通过诱导ICD来进一步触发免疫反应(图5a)。在此过程中,光疗杀死的肿瘤细胞可以释放TAAs和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DAMP充当刺激免疫系统的“危险”信号,诱导DC成熟。它促进DC呈递TAAs和T细胞的激活,从而启动细胞毒性T细胞(CD8+)对肿瘤细胞的攻击。为了评估NS-Ce6-PDL1在癌细胞中诱导ICD的能力,检测了关键DAMP的释放或暴露,包括CRT和HMGB1。结果表明,在MCF-7细胞和4T1细胞中,PDT介导的细胞杀伤诱导了CRT和HMGB1的释放,证实了PDT介导的免疫原性细胞死亡的发生(图5b-i)。

图6. 体外促进T细胞活化和杀伤。


为了研究NS介导的siRNA释放是否可以沉默PD-L1表达,从而促进T细胞活化和癌细胞杀伤,对癌细胞和T细胞进行了体外共培养实验。如图6a所示,设置了四组:第1组仅由活化的T细胞组成,可以释放大量的白细胞介素-2(IL-2),并作为对照。第2组、第3组和第4组是分别用PBS、NS和NS-PDL1预处理的癌细胞,然后与活化的T细胞共培养。这些预处理导致不同程度的T细胞活化和IL-2释放。作者测量了两种共培养模型(MCF-7和Jurkat、4T1和CTLL-2)中的IL-2水平以评估T细胞活化。结果显示共培养之后的T细胞中的的IL-2水平降低,但这种降低可以通过肿瘤细胞的NS-PDL1处理来逆转(图6b-c)。为了评估NS-PDL1对T细胞介导的肿瘤细胞杀伤的影响,进行了细胞凋亡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共培养模型中,NS-PDL1处理后的癌细胞中的细胞凋亡率最高(图6d-g)。这些结果表明,NS-PDL1通过下调癌细胞中的PD-L1来逆转免疫抑制,从而促进T细胞活化并增强T细胞抗肿瘤活性。

图7.体内协同抗肿瘤免疫。


接下来,在4T1荷瘤小鼠模型中监测关键免疫细胞,以研究基于NS-Ce6-PDL1的免疫疗法的协同效应(图7a)。ICD诱导的TAAs可被未成熟的DC摄取和吞噬,导致DC成熟。随后,成熟的DC将TAAs呈递给淋巴结中的T细胞,并激活T细胞。因此,在注射不同制剂后,我们检测了4T1荷瘤小鼠的腹股沟淋巴结的成熟DC的频率(图7b-c)。结果显示,NS-Ce6-PDL1组表现出最高的DC成熟频率。这说明与单一疗法相比,联合疗法显著促进了DC成熟。T细胞活化后,CD8+可浸润肿瘤组织,并通过分泌干扰素γ(IFN-γ)、颗粒酶和穿孔素等有毒细胞因子杀死肿瘤细胞。因此,我们进一步提取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测量浸润的CD8+细胞(图7d-e)和CD8+ T细胞中IFN-γ的表达(图7f-g)。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NS-Ce6 -PDL1)肿瘤组织中CD8+细胞和CD8+/IFN-γ+双阳性T细胞的频率显著高于其他治疗组。这些结果表明,与单一疗法相比,基于NS的PIT/ICB联合疗法可以诱导更强的免疫反应,表明其具有增强抗肿瘤疗效的潜力。

图8. 体内协同抗肿瘤作用。


最后在4T1荷瘤小鼠体内研究协同肿瘤治疗效果,结果显示,在治疗期间小鼠的体重没有显著变化,表明不同的制剂在生物学上是安全的(图8b)。肿瘤生长曲线(图8c-d)、肿瘤质量(图8e)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显示出最好的肿瘤抑制效果,肿瘤消除率达到65%(图8f)。随后,对肿瘤切片进行了组织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联合治疗在肿瘤细胞凋亡、肿瘤细胞杀伤和PD-L1表达下调方面均表现出显著优势(图8h-i)。这些结果表明,NS-Ce6-PDL1显著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协同提高抗肿瘤疗效。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dvanced Science,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陈余,通讯作者为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黄晋教授。该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或点此查看原文):

Sequentially activated smart DNA nanospheres for photoimmunotherapy and 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

Yu Chen, Yu Guo, Wen Chen, Jiahao Fan, Jiacheng Li, Jiajia Song, Xiaohai Yang, Kemin Wang, Jin Huang*

Adv. Sci., 2024, DOI: 10.1002/advs.202410632


研究团队简介


黄晋,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湖南大学岳麓学者。研究兴趣是DNA纳米材料及其生物医学应用。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近20项,已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总引用次数超过10000次(H因子55),获发明专利8项。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66377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阿拉丁
经济学SSCI期刊
英语语言编辑翻译加编辑新
加速出版服务新
1212购书送好礼
Springer旗下全新催化方向高质新刊
动物学生物学
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
专注于基础生命科学与临床研究的交叉领域
传播分子、细胞和发育生物学领域的重大发现
聚焦分子细胞和生物体生物学
图书出版流程
快速找到合适的投稿机会
热点论文一站获取
定位全球科研英才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合作刊
浙大
日本
北大
岭南大学
深圳湾
南开大学
清华大学
新加坡
北京大学
南科大
ACS材料视界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