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X-MOL首页行业资讯 › N,O共配位的锰单原子催化剂用于过氧化氢高效电合成

N,O共配位的锰单原子催化剂用于过氧化氢高效电合成

导读

二电子氧还原反应(2e- ORR)是分布式生产过氧化氢(H2O2)的重要途径。在自然界中,含锰(Mn)中心的酶能够将活性氧物种转化为H2O2。然而,基于Mn的2e- ORR异相催化剂的报道却很少。本工作开发了一种受自然启发的单原子电催化剂,该催化剂以碳点为调控平台构筑了N、O共配位的Mn位点(Mn CD/C)。Mn CD/C表现出优异的2e- ORR活性,起始电位为0.786 V,H2O2的最大选择性达95.8%。值得注意的是,Mn CD/C在流动电池中以200 mA/cm2的电流密度连续运行50小时,稳定生成0.1 M的H2O2溶液,活性及H2O2的法拉第效率几乎没有衰减,展现出实际应用的潜力。Mn原子位点的引入可有效提升催化活性。理论计算表明,N、O共配位结构和碳点上丰富的含氧官能团,优化了Mn位点上*OOH中间体的结合强度,使其达到催化活性火山图的顶峰。该工作表明,碳点可以作为调控单原子催化剂微环境的平台,为合理设计仿酶催化剂提供了新思路。

文7-1.jpg


过氧化氢(H2O2)作为绿色氧化剂,在漂白、消毒、化工等领域中都有非常重要的应用。相比于传统的蒽醌法,电催化氧气还原生成H2O2(2e- ORR)避免了有机溶剂的大量使用和高浓度H2O2溶液储存和运输的危险。其中,开发高效和高选择性的催化剂是十分重要的。生物体内锰超氧歧化酶(Mn-SOD)可有效将超氧自由基转化为H2O2,其中Mn中心是由N和O共同配位的。但Mn基的异相催化剂用于2e- ORR的报道仍较少。近日,清华大学陈晨教授、彭卿教授团队和福州大学庄泽文副教授合作,报道了在碳点上构筑的Mn单原子催化剂(Mn CD/C)。以碳点为调制平台,在碳基底和Mn的第一配位壳层引入氧物种,有效优化了Mn的电子结构和反应中间体*OOH的结合强度,提升了2e- ORR的活性和选择性。本研究表明,碳点可作为单原子催化剂局域环境精细调控的平台。相关论文发表于Angew. Chem. Int. Ed.,第一作者为曾媛


研究人员通过低温热解有机金属配合物,得到Mn掺杂的碳点材料(Mn CD)。AC HAADF-STEM中的亮点表明Mn CD中Mn呈原子级分散。通过吸附和低温煅烧,Mn CD进一步负载在商业碳载体上。AC HAADF-STEM中Mn CD/C表面粗糙,Mn、C、N、O均匀分布,表明Mn CD成功负载。

图1. 材料的制备示意图和电镜表征。


FT-IR和XPS结果共同表明,Mn CD上的主要官能团是羧基。XAFS结果表明Mn CD/C中Mn的配位环境为MnN2O2,与Mn-SOD中的配位环境相似。

图2. 材料的官能团表征及金属价态和配位环境的表征。


RRDE测试中,Mn CD/C具有最高的起始电位,在0.2–0.7 V电位区间内,H2O2选择性均在90%以上。毒化实验表明Mn有助于在低过电位下活化氧气。流动池中,0.50–0.70 V的电位范围内,Mn CD/C的H2O2法拉第效率保持在80%以上,H2O2生成速率达8.68 mol/(gcat•h)。在流动池中以200 mA/cm2的电流密度可连续50 h产生0.1 M H2O2溶液,活性和H2O2法拉第效率几乎没有衰减,展示了实际应用的潜力。

图3. 材料的2e- ORR的RRDE测试。


图4. 材料的流动池测试。


理论计算表明,在Mn的第一配位壳层引入氧原子降低了中间体*OOH的吸附强度(ΔG*OOH),在碳基底上引入邻近的氧官能团可进一步优化ΔG*OOH,逐步接近火山曲线的顶点。不同Mn位点构型对ΔG*OOH的影响可通过锰原子的电荷密度变化来解释。

图5. 理论计算的不同金属配位环境和官能团修饰的材料的电荷分布和吸附强度结果。


总结


本工作成功构筑了类似金属酶的配位环境的锰单原子催化剂(Mn CD/C)。Mn CD/C在RRDE和流动池中均表现出优异的2e- ORR活性和稳定性。材料的优异性能归因于以下两个方面:首先,Mn的引入有助于在低过电位下激活O2;其次,MnN2O2位点的构建及邻近氧官能团的引入可调节*OOH的吸附强度,进一步提升2e- ORR性能。本工作表明,碳点有希望作为原子级调控单原子催化剂和构筑仿酶催化剂的平台。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或点此查看原文):

Nature-inspired N, O Co-Coordinated Manganese Single-Atom Catalyst for Efficient Hydrogen Peroxide Electrosynthesis

Yuan Zeng, Xin Tan, Zewen Zhuang, Chen Chen, Qing Peng

Angew. Chem. Int. Ed.2024, DOI: 10.1002/anie.202416715


导师介绍

陈晨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26700

彭卿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12018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阿拉丁
分享您的投稿习惯
经济学SSCI期刊
英语语言编辑翻译加编辑新
加速出版服务新
1212购书送好礼
Springer旗下全新催化方向高质新刊
动物学生物学
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
专注于基础生命科学与临床研究的交叉领域
传播分子、细胞和发育生物学领域的重大发现
聚焦分子细胞和生物体生物学
图书出版流程
快速找到合适的投稿机会
热点论文一站获取
定位全球科研英才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合作刊
南科大
上海交大
多伦多
新加坡
上海师范
中科院
郑大
兰州化物所
南京大学
厦门大学
ACS材料视界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