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原题:Fundamental Insights into Photoelectrochemical Carbon Dioxide Reduction: Elucidating the Reaction Pathways 通讯作者: Ting He(贺婷), Jinhu Yang(杨金虎), 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 Jiansheng Zhang(张建胜), 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 作者:Lujie Zuo (左露洁), Yuchao Deng (邓宇超), Lu Chen(陈卢), Ting He (贺婷), Jinhu Yang (杨金虎), Jiansheng Zhang (张建胜)
背景介绍 通过光电催化(PEC)还原二氧化碳(CO2)产生太阳燃料是一种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缓解全球能源危机的可持续发展途径。尽管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设计高效的光电催化剂和优化光电电解池的系统配置,但对于光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的机理研究仍然不够深入,尤其是复杂的CO2还原反应途径,阻碍了其实际推广和应用。在PEC CO2还原领域中,仍缺乏对这些反应路径的全面总结与深入思考。同时,在以往研究中,存在将电催化CO2还原反应途径直接应用于PEC CO2还原的现象。 因此,清华大学张建胜教授和同济大学贺婷、杨金虎团队围绕PEC CO2还原过程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光电催化与电催化、光催化和光伏-电催化等其他催化过程的核心差异,讨论了阳离子效应、溶剂效应对光阴极半导体能带和性能的影响。本文第一作者是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博士研究生左露洁和四川大学新能源与低碳技术研究院特聘副研究员邓宇超。
文章亮点 1. 重点从最终产物和吸附模式的角度总结分析了已报道的PEC CO2还原反应途径; 2. 阐明了C1、C2和C3化合物生成的详细途径,总结提高C1和C2+产物选择性的关键策略; 3. 针对吸附模式,主要从CO2嵌入、碳配位和氧配位单齿吸附、氧配位双齿吸附和氧空位吸附展开讨论。 图文解读 图1. PEC CO2还原中的主要挑战、吸附模式和最终产物
PEC CO2还原中面临的主要挑战为CO2的初始活化、竞争性析氢反应(HER)和复杂的碳–碳(C–C)耦合过程。CO2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稳定性高,C原子和O原子的3个p轨道互相重叠形成了两个离域的Π34键,平均键能(799 kJ·mol-1)高,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自由能为−394.4 kJ·mol−1,所需初始活化能高。CO2在水中的溶解度低(25℃、1atm下为0.033mol·L-1),在水系电解液中,水分子比CO2更容易接受电子发生HER。多碳产物的生成需要经过C–C耦合,要求中间产物的浓度足够高且存在侧向相互作用。目前已报道的PEC CO2还原吸附模式包括CO2嵌入、碳配位和氧配位单齿吸附、氧配位双齿吸附和氧空位吸附。而目前已知反应路径的最终产物包括C1(CO、甲酸盐或甲酸、甲醛、甲醇和甲烷)、C2(乙酸、羟乙醛、乙二醇、乙醛、乙烯和乙醇)、C3(正丙醇和丙酮)。
图2. PEC CO2 还原中甲酸盐或甲酸生成的反应路径
甲酸的经济价值高,市场需求持续增长。*COOH是PEC CO2还原为甲酸的重要中间体,图2总结了PEC CO2还原为甲酸的各种路径,包含吸附、有机化合物辅助和自由基路径。(a)为C单齿配位吸附路径:CO2→*CO2•−→*COOH→HCOOH。(b)为活性H原子辅助的CO2嵌入路径:*H→*OCHO→*OCHOH→HCOOH。(c)为O单齿配位吸附路径,*OHCO中间体可结合质子-电子对生成*OHCHO或释放一分子H2O形成*OCH。(d)为MOF中苯二甲酸NH2基团的N位点作为PEC CO2还原活性位点的反应路径。(e)中沉积在Ti/TiO2上的沸石咪唑骨架-8(ZIF-8)纳米管中的2-甲基咪唑呈现类似的活化机理。咪唑阳离子N上的孤对电子首先攻击H3O+完成质子化,后与CO2结合生成氨基甲酸酯中间体。(f)为吡啶基共价键合的钌(II)(Ru(II))光电催化反应路径,活性位点为Ru金属位点。图(g)中,氨基聚硅氧烷作为Cu2O光电阴极的覆盖层辅助还原CO2。含氮聚硅氧烷通过形成C–N键有效捕获CO2,防止Cu2O发生光腐蚀。(h)为自由基路径。
图3. PEC CO2 还原中氧配位单齿吸附的反应路径
O单齿配位是发生概率较大的一种吸附模式。CO2通过O单齿配位模式吸附在催化剂上的反应路径如图3所示。若质子进攻中*CO2的C原子,生成*OCHO中间体后被还原为MeOH。若质子进攻O原子则形成*OHCO。随后,质子进攻*OHCO 中的C原子,电子进攻M–O键,脱附则生成产物HCOOH,如果中间体与催化剂之间的吸附能较强,则继续接受质子电子对同时释放出一个H2O分子,形成*OCH中间体。*OCH可被还原为MeOH或发生二聚生成EtOH。但如果*OCH被电解质中的OH−攻击,最终产物是羟乙醛或HOCH2CH(OH)2。若*OCH与*CO2−发生C–C耦合,最终产物将生成CH3COOH。
总结与展望 针对PEC还原系统,作者认为可通过延长反应路径或时间提高对长碳链产物的选择性,产物选择性需要考虑电解质、催化剂活性组分和偏置电位的综合影响。使用非质子溶剂可以提高CO2溶解度,使用原子半径更大的阳离子可增加CO2还原的电流密度,提高CO2活化率。同时,将PEC CO2还原反应与其他氧化反应结合可以产生高附加值产物,采用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方法可以加速材料筛选。在机理研究方面,对于界面反应、电子和离子转移路径仍需进一步探索。
通讯作者介绍: 张建胜 教授 张建胜,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怀柔实验室山西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主持国家863、973、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先后开发了三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气化炉工艺技术并成功进行了商业应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80余篇,出版专著4本,申请并授权专利80余项,通过PCT获得美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发明授权专利1项。 杨金虎 教授 杨金虎,国家万人领军人才,同济大学长聘特聘教授,中国-澳大利亚功能分子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微/纳材料结构设计及能源、催化、传感等领域应用研究,相关研究工作以通讯作者在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近100篇。担任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顾问专家、中国储能与动力电池及其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化工新材料委员会委员、上海稀土学会理事、上海市颗粒学会会员等。 贺婷 助理教授 贺婷,同济大学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能源电极材料的结构设计及储能机理研究,相关工作以(共同)第一/通讯作者在Angew. Chem. Int. Ed.,Energy Environ. Sci.,Adv. Energy Mater.,Adv. Func. Mater.,ACS Nano,Coordin. Chem. Rev.等国际材料、化学顶级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6篇,其中13篇影响因子大于10.0,多篇以研究亮点被MaterialsViews China、加拿大Advances in Engineering等多家著名科学网站报道。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博士后面上基金、上海市扬帆计划。曾获得上海市优秀毕业生,清华大学“水木学者”等荣誉称号。
扫描二维码阅读英文原文,或点此查看原文 ACS Catal. 2024, 14, XXX, 16795–16833 Publication Date: October 31, 2024 https://doi.org/10.1021/acscatal.4c04795 © 2024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Editor-in-Chief Cathleen Crudden Queen's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CS Catalysis 致力于发表有关多相催化、分子催化和生物催化等具有原创性的研究结果,领域包括生命科学、金属有机与合成、光化学与电化学、药物发现与合成、材料科学、环境保护、聚合物发现与合成以及能源和燃料。 2-Year Impact Factor CiteScore Time to First Peer Review Decision 11.7 20.8 28.4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 ( 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