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于Carbon Energy, 欢迎浏览!
论文信息
论文标题:Revealing the origin of single-atom W activity in H2O2 electrocatalytic production: Charge symmetry-breaking
文章研究方向:电催化— —单原子
论文网址: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cey2.581
DOI: 10.1002/cey2.581
研究背景
电化学双电子氧还原反应(双电子ORR)生成H2O2这一过程能够使用可再生电能,并且几乎不排放污染物,因此而被研究界广泛关注。另一方面,单原子催化剂因其几乎100%的原子利用率、可调控的配位环境以及孤立的活性金属位点而表现出优良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因此,它已经被应用于催化双电子ORR。然而,迄今为止,对于包括W单原子催化剂在内的电催化剂在催化生产H2O2方面,尚没有直接的实验证据能够从原子级电荷分布的角度揭示催化活性的起源。
研究亮点
本工作利用金属盐溶液作为W金属源,通过热解策略成功地将原子分散的W单原子固定在N掺杂碳基底上。通过原子分辨水平的电荷密度分布表征清楚揭示大多数W原子(89%-91%)周围的电荷分布呈对称性破缺状态。将该表征结果与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相结合而发现,这种拥有电荷对称性破缺的W原子对双电子ORR过程中的*OOH中间体具有更高的吸附亲和力,从而提高其催化双电子ORR的反应活性和选择性。
图文解析
图1:合成W单原子催化剂的示意图
基于液相混合和蒸发过程,钨金属盐((NH4)10W12O41·5H2O)被均匀分散在氮源((NH3OH)Cl)和碳源(C6H12O6)的混合物中,干燥后获得配位聚合物前驱体。然后进一步将前驱体在氩气气氛下于800 ℃进行高温热解处理而得到原子分散的W单原子(W-SAC)样品。
图2:W-SAC的结构表征
结合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的高角环形暗场像(HAADF-S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X射线吸收光谱(XAS)分析,明确证实制备所得的W-SAC具有四配位的孤立W单原子的配位结构。
图3:W-SAC在0.1 M的KOH溶液中电催化ORR的性能
电催化ORR测试显示W-SAC具有高效生成H2O2的能力,在0.1 M的KOH溶液中表现出高达82.5%的H2O2选择性、0.89 V的高起始电位,以及持续10 h而仍没有明显衰减的高稳定性。这表明,本工作获得的W-SAC样品可作为一种理想的模型催化剂,以进一步从原子级电荷分布的角度探索其高效催化双电子ORR性能的起源。
图4:W-SAC电荷密度分布的可视化
通过差分相位衬度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DPC-STEM)在原子分辨水平对W-SAC中W原子周围的电荷密度分布进行直接成像。结果发现,W-SAC中大多数W单原子(89%–91%)的电荷密度分布呈现对称性破缺状态。
图5:三种可能的配位结构模型(WN4、WN4-O和WN4-OH)的电子密度分布的DFT计算结果
根据W-SAC的结构表征(HAADF-STEM、XPS和XAS分析),对其W单原子有三种可能的配位结构模型被构建,即WN4、WN4-O和WN4-OH。对它们的DFT计算发现,WN4-OH中的W原子具有电荷对称性破缺。
研究小结
本工作通过热解策略成功地将孤立的W单原子固定在N掺杂碳基底上,从而获得W-SAC。采用DFT计算和DPC-STEM直接成像技术,探索了W-SAC中W原子周围的电荷密度分布在电催化活性中的作用机制。这项研究通过原子尺度的电荷实验证据揭示电催化剂活性来源于活性中心的电荷对称性破缺。
期刊简介
Carbon Energy(《碳能源(英文)》)由温州大学和Wiley携手创办,聚焦清洁能源、光电催化、新型碳制造、碳减排等领域,旨在成为国内外优秀科研成果展示的高端平台、国家重大科研战略的助推器和广大科研工作者喜爱阅读的科研工具,立志成为未来“碳时代”高影响力的学术旗舰期刊。
Carbon Energy 2019年创刊,同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连续两年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连续三年入选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2和2023年入选中科院材料科学一区TOP 期刊,相继被DOAJ、CAS、ESCI、Scopus、SCIE、INSPEC、CSCD等收录,2023年获得第二个影响因子20.5。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 ( 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