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团簇因其独特的单分散性和结构确定性,已被广泛应用于催化、光热和传感等领域。然而,大多数Pd纳米团簇使用的羧酸配体与Pd原子之间的弱配位作用显著降低了团簇的稳定性,限制了对其的深入研究。相比之下,全硫醇保护的Pd纳米团簇因硫醇配体与Pd原子之间的强配位作用,具备易于合成和稳定性强的优势。然而,这类团簇的合成与应用并未达到预期进展,主要原因在于其结构高度相似,普遍呈现由平面PdS4单元通过共线S原子连接而成的双皇冠结构。因此,合理调节这种固有连接模式,合成具有新颖结构的Pd团簇,对深化Pd团簇结构、性质的理解,促进其应用至关重要。
近日,福建师范大学姚传好(点击查看介绍)团队创新合成方法,首次制备了具有八面体Pd6核心的全硫醇保护Pd纳米团簇Pd6(SC6H11)12(Pd6-Oct),单晶X射线衍射(SXRD)结果表明其PdS4单元采用不寻常的共点连接模式。同时,通过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周蒙团队、宁波大学许文武团队合作,系统分析了该团簇与双皇冠Pd6(SC2H4Ph)12(Pd6-Tia)在成分、几何结构、电子结构、主客体化学及催化性能等方面的异同。这项研究深化了对全硫醇保护Pd纳米团簇结构多样性的理解,为加速硫醇配位钯团簇的合成以及探究这类物质的结构-性能关系提供了参考。
图1. 两种Pd6团簇的组成结构特征。(a) Pd6(SC6H11)12(即Pd6-Oct)的ESI-MS。(b) Pd6-Oct的整体结构。(c) Pd6-Oct中PdS4单元的组装模式。(d) Pd6(SC2H4Ph)12(即Pd6-Tia)的ESI-MS。(e) Pd6-Tia的整体结构。(f) Pd6-Tia中PdS4单元的组装模式。
图2. Pd6 团簇的电子结构。(a) Pd6-Oct的实验(黑色)和模拟(红色)紫外可见光谱。(b) Pd6-Oct的Kohn-Sham分子能级图。(c) Pd6-Tia的实验(黑色)和模拟(红色)紫外可见光谱。(d) Pd6-Tia的Kohn-Sham分子能级图。
图3. 两种Pd6团簇的二氯甲烷溶液的瞬态吸收光谱。Pd6-Oct(a)和Pd6-Tia(b)在400 nm波长激发下的吸收谱图。(c) 两种团簇在550 nm波长激发下的瞬态吸收动力学和拟合的比较。
图4. 两种Pd6团簇的主客体化学性质。(a)Pd6-Oct 在滴定0-1.8倍当量Ag+离子时的紫外可见光谱变化。插图:Pd6-Oct团簇内部的空腔尺寸(单位:Å)。(b)Pd6-Tia 在滴定0-1.8倍当量Ag+离子时的紫外可见光谱变化。(c)根据(b)中275nm处吸收变化所作线图。可以看到在Ag+离子与Pd6-Tia的当量比约为1时吸收饱和。插图:Pd6-Tia团簇内部的空腔尺寸(单位:Å)。
这一成果近期发表在Nano Letters(《纳米快报》)上,福建师范大学为该研究工作的第一完成单位,海峡柔性电子(未来科技)学院研究助理阮辰昊及孟常青、中国科大王鲲鹏、宁波大学李艳双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海峡柔性电子(未来科技)学院的姚传好教授、中国科大周蒙教授以及宁波大学许文武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或点此查看原文):
Octahedral vs Tiara-like Pd6(SR)12 Clusters
Chenhao Ruan, Changqing Meng, Kunpeng Wang, Yanshuang Li, Huixin Xiang, Hao Yan, Wen Wu Xu,* Meng Zhou,* and Chuanhao Yao*
Nano Lett., 2024, DOI: 10.1021/acs.nanolett.4c03886
姚传好教授简介
姚传好,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高层次人才。2016年于中国科学院大学获博士学位,2016年2月至2016年10月在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所任助理研究员。2017年至2019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吕炯教授)。2019年1月入职西北工业大学,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23年1月调动至福建师范大学。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Nano Lett.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文章四十余篇。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基金项目。授权/申请发明专利10项。主要研究方向:(1)设计与合成原子精确可控的金属/合金团簇,研究其结构与本征特性之间的关联;(2)团簇发光材料,团簇基X射线闪烁体材料的精准构筑及其在生物领域的应用;(3)金属单原子/团簇作为催化剂在能源转化等领域的应用。
招聘信息
本课题组长期招聘有物理、化学、材料背景的优秀博士、博士后,符合福建师范大学高层次人才标准的博士或博士后可直接被聘为“青年英才”副教授,享受学校和省政府相关待遇。欢迎有志之士与我们联系!
具体信息敬请关注福建师范大学海峡柔性电子(未来科技)学院官网:
https://sife.fjnu.edu.cn/main.htm
以及本课题组网站:
https://www.x-mol.com/groups/yao_chuanhao
科研思路分析
Q:这项研究最初是什么目的?或者说想法是怎么产生的?
A:Pd基纳米材料在催化,传感,生物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近些年来,Pd纳米团簇因其独特的单分散性和结构确定性,受到纳米科学家们的青睐。然而,大多数Pd纳米团簇使用的羧酸配体与Pd原子之间的弱配位作用显著降低了团簇的稳定性,低稳定性就意味着进一步的研究与应用难以展开。相比之下,全硫醇保护的Pd纳米团簇因硫醇配体与Pd原子之间的强配位作用,具备易于合成和稳定性强的优势。然而,这类团簇的合成与应用并未达到预期进展,主要原因在于其结构高度相似,普遍呈现由平面PdS4单元通过共线S原子连接而成的双皇冠结构。所以,我们希望在制备条件上进行调整,以合成不同于传统结构的全硫醇保护的Pd纳米团簇。新结构有利于Pd纳米团簇结构多样性的理解,也为加速同类团簇的合成以及探究这类物质的结构-性能关系提供了参考。
Q:研究过程中遇到哪些挑战?
A:本项研究中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合成新型八面体核心Pd6团簇,我们选用了一系列的Pd盐,硫醇配体以及碱性试剂,最终在使用乙酸钯三聚物,环己硫醇和三乙胺的情况下得到这种结构奇特的团簇。此外,该如何提高该团簇的产率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初的实验中合成出的Pd6团簇非常少,仅可用于光谱测量。而后我们通过调整不同试剂的用量配比,成功提高了产率。有了以上基础,我们得以获得Pd6单晶并成功解析出其独特的八面体结构。优化的产量也使后面在主客体化学,催化性能等方面的研究成为可能。
Q:该研究成果可能有哪些重要的应用?哪些领域的企业或研究机构可能从该成果中获得帮助?
A:Pd基纳米材料在催化,传感,生物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具有单分散性和精确结构的Pd纳米团簇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在这项研究中,我们突破了全硫醇保护Pd纳米团簇必定是双皇冠结构的限制,合成了全新的具有八面体核心的新型Pd6团簇。该研究可用于指导新型超稳定Pd纳米团簇的合成,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这类团簇有望作为光热剂,催化剂,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医院、化工企业和环境监测机构等领域。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 ( 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