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原题:Boosting Med Chem Education: Integrating Biology for Drug Discovery Talents 通讯作者: 欧阳亮、孙秋(四川大学)
近日,四川大学欧阳亮、孙秋应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主编 Craig Lindsley 的邀请,在该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Boosting Med Chem Education: Integrating Biology for Drug Discovery Talents(促进药物化学教育:整合化学生物学培养药物发现人才)”的关于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社论。
在中国制药行业迅速崛起的背景下,药物化学教育正经历关键变革。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创新能力及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生物学在药物研发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从靶标识别到细胞、动物模型验证,再到基于蛋白结构的药物设计,均离不开生物学的深度参与。在这一背景下,药物化学教学的改革取得了显著进展,其关键点可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课程体系实现了深刻变革,显著促进了跨学科的融合。这一变革的核心在于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及细胞生物学的精髓无缝融入药物化学的核心课程之中。通过这种整合,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靶标识别以及药物与生物分子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还能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掌握药物设计的精髓。同时,物理化学原理的引入,特别是量子化学在解析药物分子构效关系、稳定性及反应机理中的应用,进一步丰富了课程内容。同时,药物化学与生物学的最新进展相融合,如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以拓宽研究视野,并激发了创新思维。
其次,教学方法的创新为药物化学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实践教学环节得到了重点加强,学生在实验课程中能模拟整个药物开发流程。与制药公司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习机会,让他们能够亲身体验现实世界的药物研发工作,从而增强行业洞察力和实操技能。互动课堂的兴起,通过小组讨论、案例研究和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批判性思维、有效沟通及决策制定能力。
第三,人才培训模式也在不断创新,以适应个性化发展需求。导师制度的深化,使得学生能够与行业内的专业人士建立紧密联系,根据个人兴趣、优势及职业目标定制专属培训计划。灵活的学分制度赋予了学生更多自主选择权,他们可以在完成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兴趣选择药物设计、合成或分析等相关领域的选修课程。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推广,如“3 + 1 + X”模式,不仅让学生深入行业前沿,还促进了学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同时,创新和创业教育被融入教育体系,鼓励学生勇于竞争并敢于冒险,从而培养出具备冒险精神和创造力的未来领导者。
最后,文章以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的 “华西生物国重创新班” 为例,该创新班堪称本科创新人才跨学科成长的典范。以提升科研能力和培养创新思维为目标的教育思想,以兴趣为驱动、科研活动为载体的成长路径、以小班教学、“实验室轮换”、“一对一”科研导师制为特征的培养模式,吸引了众多来自化学、生命科学以及药学等不同门类的学生经过选拔进入创新班卓越成长。创新班的课程融合了多个跨学科课程,秉持“宽基础、高强度、重实践”的原则,全面涵盖了生物学、医学、药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科研实践课程。此外,与产业导师的紧密合作,更是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切实应用于现实的药物研发当中,为他们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将化学生物学内容完美地融入药物化学教育,这既是学科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培养未来药物研发领军人才的必经之路。借助跨学科整合以及创新教学策略,全力培养既精通药物化学又熟稔生物科学的复合型人才,以此应对全球健康挑战,推动药物化学学科不断发展,实现创新、产业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值得一提的是,该社论得到了中山大学欧田苗教授的热忱指导。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或点此查看原文):
Boosting Med Chem Education: Integrating Biology for Drug Discovery Talents
Qiu Sun*, and Liang Ouyang*
J. Med. Chem. 2024, XXXX, XXX, XXX-XXX
https://doi.org/10.1021/acs.jmedchem.4c02208
Published September 24, 2024
© 2024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本稿件来自ACS Publications)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 ( 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