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X-MOL首页行业资讯 › Science:三碘化钐,不止比二碘化钐多一“碘”

Science:三碘化钐,不止比二碘化钐多一“碘”

副标题:通过SmIII-醇盐质子解实现还原性钐(电)催化


自1977年Kagan等人将二碘化钐(SmI2)引入有机合成以来,SmI2已成为一种用途广泛的单电子还原剂。如图1A所示,化学家利用SmII试剂实现了羰基的多种还原转化(包括天然产物合成),同时还利用SmII物种与Brønsted酸的兼容性使质子耦合还原反应成为可能,包括将N2转化为固氮产物,但是由于SmI2的低溶解度,这些反应通常需要(超)化学计量SmII试剂且需要大量溶剂才能进行,难以实现规模化。事实上,尽管外层还原势不利于从SmX2向酮底物的电子转移(图1B),但是SmIII和所得ketyl自由基阴离子之间的强库仑相互作用促进了反应的进行。然而,这种稳定的相互作用也是该催化转化的主要障碍,这是因为SmIII(OR)n物种的阴极还原电位极低并且断裂强Sm-O键并非易事。为此,化学家利用卤代硅烷(R3SiX)作为亲氧体来裂解SmIII-O键以实现催化循环,但由于底物范围受限并未得到广泛应用。相比之下,Greeves等人利用相对温和的氯硅烷试剂来裂解SmIII-O键(图1C),但是氯化物会迅速从Sm配位层中置换碘化物并且SmCl3比SmI3更难还原(图1D);而Corey和Zheng等人则使用Me3SiOTf作为亲氧体并与LiI结合,进而避免了Sm催化的酮和丙烯酸酯交叉偶联反应中的卤化物干扰问题,但是该过程需要手动缓慢添加Me3SiOTf以减少丙烯酸酯偶联试剂的消耗。


近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Jonas C. Peters教授(点击查看介绍)和Sarah E. Reisman教授(点击查看介绍)研究团队通过阳离子Brønsted酸和卤化物供体的配对实现了SmIII-醇盐配体的快速和可逆质子解,进而成功地实现了钐催化酮和丙烯酸酯的分子间还原交叉偶联反应(图1E),以中等至较好的产率制备了一系列螺环γ-内酯。此外,该方法的模块化还可以基于溶剂、pKa和钐配位层对选择性进行合理控制,同时作者还对控制醇盐质子解步骤的因素进行了热化学分析,从而为催化和电催化Sm化学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相关成果发表在Science 上。

图1. 背景介绍。图片来源:Science


首先,作者选择Sm(OiPr)3作为SmIII-醇盐物种来确定合适的质子供体和碘源以产生氧化还原活性SmI3(图2A),循环伏安法(CV)证实LutHTFSI和LiI可以满足这些标准。如图2B所示,Sm(OiPr)3的强供体醇盐配体使其在四氢呋喃(THF)溶剂中是氧化还原惰性的,但是向Sm(OiPr)3的THF溶液中加入LutHTFSI(3.0 equiv)和LiI(3.0 equiv)后,CV中出现了一个中心电压为-1.44 V vs Fc+/0的准可逆波,这表明生成了SmI3,同时平行分光光度实验证实了Sm(OiPr)3通过质子解-碘取代生成SmI3。另外,作者还在相同电化学条件下通过Sm(OTf)3和LiI的离子交换生成了SmI3,在-1.47 V处出现了准可逆波。随后,作者选择1,4-环己二酮单乙二醇缩酮(1a)和丙烯酸酯为模板底物对还原交叉偶联反应条件进行筛选(图2C),结果显示1a与丙烯酸苯酯在市售可得且空气稳定的Sm(OTf)3(10 mol%)为预催化剂、MgI2(3.0 equiv)为碘源、LutHTFSI(1.1 equiv)为质子供体、Zn0粉末(3.0 equiv)为末端还原剂、2-MeTHF(0.05 M)为溶剂的条件下于18°C反应12 h,能以定量产率获得螺环γ-内酯3a。此外,对照实验表明Sm(OTf)3和Zn0至关重要,缺一不可;若用Gd(OTf)3或者Mg(OTf)2代替Sm(OTf)3进行反应时也无法获得产物,进而说明SmIII/II在催化过程中的氧化还原活性,同时排除了三氟甲磺酸盐在产物形成中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该反应还可以在0.20 M浓度下进行,这是先前Sm还原反应浓度的10倍。

图2. 质子解周转策略及反应发展。图片来源:Science


在最优条件下,作者探索了酮底物的适用性(图3A),结果显示一系列不同基团取代的脂肪族酮(3a-3l)和芳香族酮(3m-3aa)均能兼容该反应,以中等至较好的产率获得相应的螺环γ-内酯产物,尽管强吸电子基团取代的芳基酮(3aa)由于竞争性频哪醇偶联导致产率较低。此外,该反应还能耐受多种官能团,例如:甲硅烷基醚(3h)、酯基(3j)、芳基卤化物(3n-3r)、磺酸盐(3w)、硼酸酯(3x)以及药物相关的杂环四氢噻喃(3k)和四氢吡喃(3l)等。其次,Carreira等人的研究表明SmI2介导的分子内非对映选择性内酯化是由丙烯酸酯的E/Z几何形状决定的,因此作者使用E-和Z-1ab进行了类似的分子内还原内酯化反应(图3B),结果显示在化学计量条件下进行反应时,Z-烯烃倾向于形成cis-产物、E-烯烃倾向于形成trans-产物;而使用本文催化体系则观察到反转的非对映选择性,并且由于Mg2+与丙烯酸酯的竞争配位导致dr值略有下降。

图3. 底物范围。图片来源:Science


尽管Zn0非常适合SmI3/SmI2的转换,但它不适合产生具有更负还原电位的SmII物种,因此作者试图利用电化学方法(即施加电势与SmIII/II还原电势相匹配)来实现这一转化。如图4A所示,Sm(OTf)3和MgI2在2-MeTHF中产生的SmI3于-1.55 V处产生准可逆波,而SmI3与酮1a、丙烯酸酯2和MgI2的CV图显示出不可逆波,芳香酮底物1m也观察到这一现象(图4B),这与Sm介导酮和丙烯酸酯的2e-还原偶联相一致,进而产生γ-烷氧基-烯醇化物(图4C,iiiiv)。若向酮和丙烯酸酯中添加LutHTFSI,在SmI3还原电位下产生了S形多电子波,进而表明存在电催化转化。另外,作者还使用nBu4NI代替MgI2来生成SmI3(图4D)。在这种情况下,添加1a2会导致不可逆波且电流强度比MgI2小;若加入Mg(TFSI)2便可恢复完整的2e-电流,这说明Mg2+促进了电极处拟定自由基中间体ii的第二次电子转移。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图4C):在“ketone-first”机制(适用于芳香酮)中,SmI3经单子还原形成SmI2,在电化学还原条件下快速还原芳香酮并得到中间体i,其与丙烯酸酯进行加成并形成中间体ii。随后,ii在MgI2的作用下进行单电子还原并得到中间体iv,经质子解便可得到所需产物,同时再生SmI3。而在“acrylate-first”机制(适用于脂肪酮)中,SmI2先还原丙烯酸酯并得到中间体v,与脂肪酮进行加成、MgI2单电子还原形成中间体iv。最后,作者还研究了内酯3a的电催化形成过程,具体而言:酮1a、丙烯酸酯2、Sm(OTf)3、LutHTFSI和MgI2在-1.55 V施加电势下进行恒电位电解(CPE)时,能以75%的产率和75%的法拉第效率获得内酯产物3a(图4E),特别是苯基取代内酯3m的产率高达85%。若无Sm(OTf)3反应无法进行或仅获得频哪醇产物4m,这说明Sm在促进内酯形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图4. Sm电催化的发展。图片来源:Science 


最后,作者研究了影响SmIII-OR再活化中关键质子转移步骤的因素。如图5A所示,SmIII-醇盐质子解和配体取代的平衡可以分解为五步热化学循环,并且i)醇盐对SmIII的亲和力较弱;ii)相应醇的pKa较高;iii)较强的Brønsted酸(baseH+);iv)卤化物对其相应抗衡离子M+的亲和力相对较弱;v)卤化物对SmIII有较强的亲和力,这些有利于醇盐的净质子解。根据Le Chatelier原理,Sm(OiPr)3与LiI和ColHTFSI反应后,氧化还原活性SmI3的量会随着LiTFSI和可力丁的加入而减少(图5B),而通过添加ColHTFSI和nBu4NI便可恢复初始电流强度。另外,作者还通过使用nBu4NI作为碘源在不同pKa下测量的CV数据证实了酸(baseH+)pKa的影响(图5C),同时该体系的氧化还原活性反映了Sm(OiPr)3与SmI3之间的平衡,例如:添加Mg(TFSI)2(对I的亲和力比nBu4N+更强)会使平衡向Sm(OiPr)3移动,因此需要更强的酸来恢复氧化还原活性。事实上,当Sm催化1m和丙烯酸叔丁酯的交叉偶联反应时,使用不同的酸和溶剂会观察到不同产物(图5D),在THF和2-MeTHF中高pKa酸有利于形成交叉偶联产物3m5m,并且在2-MeTHF中内酯产物3m的选择性比5m更高;而低pKa酸有利于形成频哪醇产物4m和还原产物6m,这可能是由于SmIII-ketyl中间体的早期质子解释放中性ketyl自由基,与丙烯酸酯加成前可能会迅速二聚化或还原。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配体环境会影响SmIII/II的还原电势,但是酸pKa会进行合理优化以实现Sm催化的交叉偶联而非竞争性HER(图5E),例如:弱酸三乙基铵(Et3NH+,TFSI抗衡离子)能够使SmBr3进行氧化还原循环,使得Sm(OiPr)3与LiBr能在酸性HER背景的正电位处发生质子解以生成SmBr3。类似地,加入Lewis碱性供体N-甲基吡咯烷酮会导致阴极向SmIII/II对转移,进而增强了中间体BnMe2NHTFSI的醇盐质子解。

图5. 控制SmIII-OR质子解的因素。图片来源:Science 


总结


本文作者通过阳离子Brønsted酸和卤化物供体的配对实现了SmIII-醇盐配体的快速和可逆质子解,进而成功地实现了钐催化酮和丙烯酸酯的分子间还原交叉偶联反应,以中等至较好的产率制备了一系列螺环γ-内酯。另外,作者还对控制醇盐质子解步骤的因素进行了热化学分析,从而为催化和电催化Sm化学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总之,本文描述的直接Sm-O质子解策略有望实现多种催化转化,包括扩展到其它稀土元素作为催化剂。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或点此查看原文):

Reductive samarium (electro)catalysis enabled by SmIII-alkoxide protonolysis

Emily A. Boyd, Chungkeun Shin, David J. Charboneau, Jonas C. Peters, Sarah E. Reisman 

Science2024385, 847-853, DOI: 10.1126/science.adp5777


导师介绍

Jonas C. Peters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464 

Sarah E. Reisman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466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阿拉丁
经济学SSCI期刊
英语语言编辑翻译加编辑新
加速出版服务新
1212购书送好礼
Springer旗下全新催化方向高质新刊
动物学生物学
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
专注于基础生命科学与临床研究的交叉领域
传播分子、细胞和发育生物学领域的重大发现
聚焦分子细胞和生物体生物学
图书出版流程
快速找到合适的投稿机会
热点论文一站获取
定位全球科研英才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合作刊
浙大
日本
北大
岭南大学
深圳湾
南开大学
清华大学
新加坡
北京大学
南科大
ACS材料视界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