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柴油被认为是传统化石燃料的可回收替代品。甘油是生物柴油生产的关键副产物,其产量与生物柴油产量成正比增长。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质衍生平台分子,甘油可以通过酯化、氧化和醚化等反应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然而,大多数方法通常需要高压、高温和额外的氧源。而甘油电氧化无需施加高压、高温以及添加有毒的氧化剂,仅需要调节电压、电解质和催化剂即可,因此被认为是一种生产增值产品的有效手段。更重要的是,电催化甘油氧化为甲酸的理论电位仅为 0.69 V vs. RHE,远低于析氧反应 (OER)。因此,甘油氧化反应 (GOR) 可用于替代OER,并与阴极反应相结合以降低槽压,从而节省电能并降低成本。近年来,镍基催化剂因其含量丰富、成本低廉、耐腐蚀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电氧化反应中,例如氢氧化物、氧化物、磷化物和氮化物等。然而,受限于NiOOH的生成电位(1.35 V vs. RHE),镍基催化剂的电氧化活性较差。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吴忠帅团队、肖建平和李欢团队合作,通过一步电沉积制备的Cu-NiCo/NF表现出优异的GOR性能,仅需要1.23和1.33 V vs. RHE即可达到10和100 mA cm-2,并且甲酸盐的法拉第效率达到93.8%。面对其它生物质衍生物(例如5-羟甲基糠醛、葡萄糖、乙二醇和糠醛),该催化剂也展现出较为优异的电氧化活性。原位拉曼和准原位XPS表明,催化剂表面产生的NiIII-OOH和CoIII-OOH是甘油氧化的反应活性物种,在反应过程中这些活性物种会快速地与甘油发生反应,从而避免了催化剂的过度氧化,保证了催化剂的结构稳定。DFT计算研究了甘油在催化剂表面逐步氧化生成甲酸及副产物甘油酸和乙醇酸的过程,反应物和合金表面吸附的*OH相继脱H后,通过C-O偶联获得形成甲酸的关键中间体,随后发生C-C键断裂获得目标产物甲酸。通过区分电化学步骤和热化学步骤,研究发现Cu掺杂的作用主要是能够降低C-O偶联过程中的能垒,促进催化剂表面的*O与反应中间体实现C-O偶联获得形成甲酸的关键中间体,进而提高甘油电催化氧化活性。
图1. 反应机理示意图。
该催化剂同时展现出优异的硝酸还原合成氨性能。为探讨其实际应用,以该催化剂为双功能催化剂组装了一个NO3-RR||GOR膜电极反应器,展示了生产氨和甲酸的潜力。该器件仅需1.11、1.27和1.37 V即可达到10、50和100 mA cm-2的电流密度。甲酸仍是阳极的主要产物,但甘油的转化率为87.6%时,甲酸的收率达到80.6%。此外,该器件也展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可持续运行超过144小时。
图2. NO3-RR||GOR流动池在1.5 V下甘油的转化率和产物收率随时间的变化(左),稳定性测试(右)。
综上,本文通过设计Cu-NiCo/NF催化剂并构建节能的NO3-RR||GOR耦合体系,实现了甘油电氧化制甲酸的高活性和高选择性。这项工作不仅开发了一种具有高催化活性的甘油氧化和硝酸盐还原双功能电催化剂,还为电化学精炼实现产品升级提供了新思路。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或点此查看原文):
Efficient Electrocatalytic Oxidation of Glycerol to Formate Coupled with Nitrate Reduction over Cu-doped NiCo Alloy Supported on Nickel Foam
Chenyang Li,+ Hao Li,+ Bo Zhang,+ Huan Li,* Yi Wang, Xiao Wang, Pratteek Das, Yuejiao Li, Xianhong Wu, Yifan Li, Yi Cui, Jianping Xiao, and Zhong-Shuai Wu*
Angew. Chem. Int. Ed., 2024, DOI: 10.1002/anie.202411542
课题组介绍
李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计算和数据驱动催化研究组(511组)的博士,课题组面向多相催化与电催化过程,研究方向包括:1)理解实验现象,解析催化机理;2)结合量化计算和人工智能,理性设计催化剂或反应路线,指导实验;3)发展新方法或完善已有方法,算法开发。研究组组长是肖建平研究员,2013年于德国不来梅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此后分别在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包信和院士团队、美国斯坦福大学Jens Nørskov教授团队从事博士后研究。2018年在西湖大学任研究员,2019年至今在大化所任课题组组长。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获张大煜青年学者、辽宁省拔尖青年人才、德国教育基金会Mercator Fellow、卢嘉锡优秀导师奖等奖励。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项目,以通讯作者身份在多个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欢迎报考本组硕士、博士,申请科研助理、博士后等职位。
课题组主页:www.jpxiao.dicp.ac.cn
吴忠帅,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18-2023年连续六年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中组部引进高层次青年人才、超级电容产业联盟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二维材料化学与微纳电化学能源应用的基础研究,包括是石墨烯与二维材料、微型储能器件与微能源系统、超级电容器、先进电池(锂/钠/锌离子、锂金属/硫/空、全固态)和能源催化。迄今为止,已在Nature、Nat. Commun.、Energy Environ. Sci.、Adv. Mater.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被SCI引用41000余次(Google学术引用47000余次)。申请发明专利120余项,授权28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四完成人,2017)、辽宁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次(第四完成人,2017;第一完成人,2022)、第十三届辽宁青年科技奖、Nano Research新锐青年科学家奖(2020)、Energy Storage Materials青年科学家奖(2019)、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2021)、卢嘉锡优秀导师奖(2020)、中国科学院大学领雁银奖-振翅奖(2022)、中国科学院大学-澳大利亚必和必拓优秀导师奖(2018)、沙特基础工业公司-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导师奖(2018)、中科院“百人计划”终期评估优秀(2018)等。获批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2项。担任Applied Surface Science副主编,J. Energy Chem.执行编委,Natl Sci. Rev.编辑工作组成员, Energy Storage Mater.、Science Bulletin、科学通报、Nanomaterials、Carbon Futures、Mater. Res. Express、Physics、储能科学与技术编委,Interdisciplinary Materials学术编辑,Chin. Chem. Lett.、eScience、Materials Futures、物理化学学报青年编委、Engineering通讯专家。
吴忠帅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26723
课题组网页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 ( 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