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于Carbon Energy,欢迎浏览!
研 究 背 景
钾离子电池资源丰富、成本低、工作电压高,是规模储能电站的理想储能部件。但是,钾离子电池负极仍缺少高容量、长循环的电极材料。基于多电子转换反应的金属硫族化合物(MxAy, M = Fe, Co,Zn, In, V, Bi…,A = O, S, Se, Te, P…)理论容量高、结构成分多样。但是,较差的钾离子存储动力学、循环过程中大的体积变化导致其实际容量低、循环寿命短。
第二相复合能够有效改善MxAy的外部环境,包括电导性提升、抑制团聚、缓解体积效应。缺陷引入能够优化内部环境,包括电子结构调控、键合强度调控等。将第二相复合和缺陷引入结合起来有望形成内外协同效应增强的MxAy储钾性能。
MxAy在储钾过程中经历两个阶段:嵌入阶段(MxAy + aK+ + ae– →KaMxAy),其结构成分没有发生转变;转换阶段(KaMxAy + (y × n – a)K+ + (y × n – a)e– → xM + yKnX)。作者已有研究中发现(Adv. Mater., 2023, 35, 2211311; Energy Storage Mater., 2023, 58, 165),阴离子缺陷通过优化扩散路径降低扩散能垒促进离子嵌入反应,通过弱化键合强度促进转换反应。然而,第二相复合在不同阶段是否有不同的作用机制仍未揭示。此外,第二相复合和缺陷在储钾过程中的协同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研 究 亮 点
1. Ti3C2Tx复合能够促进电子传输,避免Bi2S3团聚,构建的三维网络能够有效缓解Bi2S3的体积效应,从外部优化Bi2S3的储钾性能;Cu2+掺杂能够提升Bi2S3的自身电导性,并弱化Bi-S键合强度促进转换反应,从内部优化Bi2S3储钾性能。
2. 嵌入阶段,Ti3C2Tx复合和Cu2+均能够促进钾离子扩散嵌入;转换阶段,Cu2+能够更有效的弱化Bi-S键合强度,促进转换反应。
3. Ti3C2Tx复合和Cu2+掺杂循环后仍能够保持,从而在循环过程中一直起作用。
成 果 介 绍
东南大学孙正明&潘龙在本研究中选择高理论容量的Bi2S3为研究对象,通过与高电导的Ti3C2Tx纳米片复合实现外部优化;在复合过程中引入Cu2+掺杂实现Bi2S3内部优化,得到C-BT。Ti3C2Tx复合与Cu2+掺杂有效增强了C-BT的倍率性能(600 mAh g–1 at 0.1 A g–1; 5.0 A g–1 at 105 mAh g–1)和循环性能(151 mAh g–1 at 3.0 A g–1 after 700 cycles; 91 mAh g–1 at 5.0 A g–1 after 1000 cycles)。通过多种电化学测试、非原位分析、第一性原理计算、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手段研究Ti3C2Tx复合在嵌入阶段和转换阶段的作用机制,以及Ti3C2Tx复合与Cu2+掺杂的内外协同机制。相关成果以“Enhancing potassium-ion storage of Bi2S3 through external–internal dual synergism: Ti3C2Tx compositing and Cu2+ doping”为题发表在Carbon Energy 上。
图 文 解 析
图1. (A)C-BT的合成示意图。(B)Bi2S3、BT和C-BT的XRD图谱。BT和C-BT的高分辨率(C)Bi 4f和(D)Cu 2p XPS光谱。(E)C-BT的SEM图像,(F)TEM图像,(G)HRTEM图像,(H)IFFT图像,(I)晶格间距,以及C-BT的(J-O)元素分布图。
图2. (A)Bi2S3、BT和C-BT的倍率性能。(B)C-BT与其他报道的转化-合金型负极的倍率性能比较。(C)Bi2S3、BT和C-BT在0.5 A g–1下的循环性能。在0.5 A g–1下经过200次循环后的(D)Bi2S3、(E)BT和(F)C-BT初始电极和循环电极的SEM图像。(G)C-BT在3.0和5.0 A g–1下的循环性能。(H)C-BT与其他转化-合金型负极的循环性能比较。
图3. (A)C-BT在0.1 A g–1下的GCD曲线。(B)Bi2S3、BT、C-BT在第一次循环中0.1 A g–1下的dQ/dV曲线。(C)Bi2S3、BT和C-BT在初始状态、第10次循环和第50次循环时的EIS谱图。(D)C-BT在0.2 A g–1下的局部放大GITT曲线。(E)C-BT的GITT曲线,以及BT和C-BT的。
图4. (A)Bi2S3、BT和C-BT中K+扩散路径和(B)相应的K+扩散能障。(C)电子密度分布图和(D)相应的ELF值曲线。(D)MSD vs. AIMD模拟时间和(F)相应的AIMD模拟截图。
图5. (A)GCD曲线和相应的XRD图谱。非原位(B)Bi 4f和S 2p,以及(C)Cu 2p XPS光谱。电极的原位HRTEM图像(D)放电至0.01 V和(E)充电至3.0 V;C-BT经过(F)50次循环和(G)100次循环后的TEM图像。(H-M)循环后C-BT的元素分布图。
图6. (A)KPB||C-BT全电池结构的示意图。(B)GCD曲线,(C)在200 mA g–1下的循环性能,以及单个KPB||C-BT全电池点亮LED灯照片。
《碳能源(英文)》(Carbon Energy)是温州大学和Wiley联合创办的旗舰期刊,面向材料、化学、环境、物理及交叉学科,重点关注碳、碳减排、清洁能源等前沿领域。既重视碳与能源研究的有机结合,又涵盖前沿研究领域,如光、电、热催化下的碳增反应、碳减排等,形成鲜明特色,成为专注碳+能源技术研究的高水平期刊。期刊2022年度影响因子为20.5,JCI指数1.76,5年影响因子20.9,2022年度CiteScore为24.5,SNIP指标为2.317。在材料科学各领域位列前茅,其中科院分区为:材料科学1区Top、物理化学1区、纳米科技1区、能源与燃料1区、材料科学综合1区。先后收录于DOAJ、ESCI、SCIE、Scopus、CSCD、CAS、INSPEC等数据库。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 ( 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