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版权为夏广杰、王阳刚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背景介绍 金属-载体相互作用(Metal-SupportInteraction, MSI)是异相催化中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问题。在实验中,人们可以控制金红石型二氧化钛载体(r-TiO2-x)的还原程度,进而调节其负载的金属纳米粒子(MetalNP)的电荷特性(正电性/电中性/负电性)。在负载金属后,在金属/载体(M/S)界面r-TiO2-x可以表现出三种典型的还原性(给电子)缺陷:(i) 已被充分研究的桥氧空位(Ov);(ii)被金属诱导从晶格内间隙钛(interstitial Ti)偏析出来的钛原子岛(Tiad.)或其氧化形式(Tiad.On)(见ACS Catal. 2022, 12, 4455);(iii)由金属-载体氢溢流(Hspillover)或Ov水解产生的酸性羟基(ObrH)。TiO2的还原性缺陷越多,浓度越大,金属NP便会接受更多电子,从正电性逐渐转变为负电性。 在对M/TiO2-x催化剂进行建模时,大部分理论研究都将Ov作为M/S界面上唯一的还原性缺陷。然而,实验及模拟均表明Tiad./Tiad.On及ObrH也在M/S界面普遍存在。这些还原性缺陷在与金属NP接触时是否与Ov有不同的表现?它们向金属NP提供电子的能力是否与Ov相同?氧空位Ov是否可以完全代表金属-载体界面的还原性缺陷? 成果简介 通过简单的化合价计算,可以发现1个Ov、1个Tiad.O1、2个ObrH理论上会为M/S界面提供2个电子;类似地,2个Ov、1个Tiad..、4个ObrH理论上会为M/S界面提供4个电子(这个理论供电子数标记为Ne)。通过DFT计算和AIMD模拟,我们比较了相同Ne下不同缺陷对金纳米粒子(AuNP)的形貌及电荷性质影响。结果表明,AuNP具有疏氧性及亲钛性,从而导致这些缺陷具有不同的润湿行为:Ov和Tiad.可被金纳米粒子完全润湿和覆盖,而Tiad.On和ObrH则倾向于位于AuNP边缘。这些不同的润湿行为可以定性地解释H2处理前后不同的Au/r-TiO2-x界面HRTEM图像。更有趣的是,AuNP的Bader电荷(QAu)与Ne呈线性关系(QAu=-KeNe+ QAu,S)。斜率Ke代表金属NP与还原性缺陷之间的电子分布系数。以Ov为参照,Tiad.和Tiad.On表现出相似的电子供给能力(斜率Ke相似),而ObrH表现出相对较弱的电子供给能力(斜率较低)。 根据这些计算结果,我们可以评估Ov作为M/S界面r-TiO2-x还原性缺陷的代表性。当催化反应发生在远离M/S界面的Au NP上时,由于反应受Au NP电荷状态的影响较大,在相同的Ne下Ov可以很好地代表Tiad./Tiad.On缺陷。虽然ObrH的电子供给能力相对较弱,但如果仅考虑AuNP的电荷,依然可以使用较低浓度(与同Ne浓度相比)的Ov代表ObrH。 不过,当催化反应发生在M/S界面时,由于不同的润湿行为,明确考虑Tiad.On和ObrH会有助于进行更真实的模拟。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除了Au NP的电荷性质,会有多种因素影响催化性能。例如,未被Au NP完全润湿的Tiad.On岛会暴露在其边缘,为催化反应提供活跃的低配位位点。此外,Au NP边缘的ObrH可以进行通过从载体到AuNP的反向氢溢流,成为潜在的氢源。 综合而言,在描述AuNP电荷性质时,Ov可以较好地代表M/S界面的r-TiO2-x还原性缺陷。但当反应发生在M/S界面时,我们建议根据实验中催化剂的制备条件及表征情况(特别是氧化性环境及湿润情况下),在AuNP周边引入可能存在的Tiad.On或ObrH缺陷,进行更真实的催化反应模拟。 图文导读 图1不同缺陷与Au NP的相对位置。a. Au NP周围和内部不同缺陷的相对位置示意图。b. AIMD模拟过程中缺陷的相对位置演变。c.最下层Au原子在AIMD中的运动轨迹。d.随着Tiad.O2被还原,其相对位置(润湿行为)发生变化,同时AuNP也变得更扁平。 图2. 对Pt、Ir、Ru、Cu 和 Zn NPs的进一步计算表明,AuNP的线性关系(QAu=-KeNe+ QAu,S)也可以近似地扩展到其他金属(QM=-KeNe+ QM,S)。a.金属NP从这些还原性缺陷得电子能力越强(以金属功函大致表示),斜率Ke更陡。b. 金属氧亲和力越强(以金属氧化电极电势大致表示),截距QM,S就越正。这就是为什么在实验中r-TiO2-x载体很容易产生电中性/负电性的Pt和Au NP,而很难产生电中性/负电性的Cu和Zn NP。 作者简介 王阳刚课题组简介:王阳刚博士,研究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动态催化理论与机制研究。2014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师从李隽教授。2014年至2018年先后在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以及德国马普Frtiz Haber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8年9月起,加入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开展研究工作。王阳刚博士2017年获得德国洪堡基金资助(洪堡学者);2019年入选深圳市 “孔雀计划” B类人才、深圳市南山区领航人才;2020年获得广东省珠“珠江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以及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2023年获得南科大年度青年教授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优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基础科研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8项,同时作为项目骨干/核心成员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深圳市基础科研重点项目1项。至今发表催化相关领域SCI论文110余篇。2019年至今(近5年),以通讯作者发表 Nat. Energy/Nat. Catal.(2)/Nat. Chem. /Nat. Commun.(2)/Sci. Adv.等N/S子刊7篇、JACS(4)/Angew/JACS Au/Adv. Mater. /Chem. Sci.(2)/Adv. Sci. 等专业综合杂志10篇、 ACS Catal.(9)/J. Catal.(3)/Appl. Catal. B: Envion./Chi. J. Catal.等催化专业杂志14篇、JCP/JPCL/JPCC等物化杂志11篇,Nano Energy(3)/J. Energy Chem.(2)等能源化学杂志5篇。详情可参见课题组主页:https://www.x-mol.com/groups/ygwang 夏广杰课题组简介:夏广杰博士,大湾区大学(筹)物质科学学院,研究员(PI),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真实溶剂水分子中的异相催化模拟,现亦着力探索固液界面的机器学习势场。2011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理科强化班,师从汪蓉教授。2018年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师从刘志锋教授。2019年至2022年在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王阳刚课题组任博士后、研究助理教授。2020年入选深圳市“孔雀计划”C类人才。2022年11月加入大湾区大学。现任东莞市先进材料人工智能设计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东莞市大湾区高等研究院智能计算研究中心主任助理。近五年,在理论催化领域以第一、共一及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8篇(其中中科院1区13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东省基金1项。课题组招聘信息:1.异相催化理论模拟方向:博士生1-2名(与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联合培养);2.催化中机器学习势场的探索:博士生1名(与哈工大(深圳)计算机学院联合培养)。长期招收以上两个方向的博士后、研究助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将简历投送至xiagj@gbu.edu.cn。 文章信息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 ( 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