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于Aggregate, 欢迎浏览!
文章简介
如今电动汽车市场正处于快速扩张中,人们对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LIBs)的需求稳步增长,因此对高稳定性的电解质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电解液十分重要,它被形象地描述为可充电电池的“血液”。过去多年来,人们一直致力于改进电解液材料,各种优化方法被开发出来,包括调整溶剂、盐的选择和它们的比例等,以适应不同的实际场景的要求。
如果将离子-离子和离子-溶剂聚集体作为电解质的结构单元,它们的相互作用将决定电解质的结构,决定离子在电解质中的输运行为等。虽然电解液结构对电化学性能有很大的影响,但电解质的结构演变却大多是看似零散的科学发现,缺乏全面的总结。 因此,填补这一空白对促进高性能电解质的发展很有意义。
图1. LIB电解液发展趋势图示
图2. 三维电解液设计概念,包括稀电解液和浓电解液
在该综述中,作者基于上世纪70年代到现在广泛的电解质相关工作,从电解质结构的表征技术入手,总结了从锂基稀溶液到高浓度电解质(HCE),再到局部HCE 的阳离子配位和聚集结构,并理解它们与电池性能的关系。基于对电解质聚集结构与电化学性能之间的这些基本认识,作者提出了高效筛选电解质和设计开发新型电解质体系的原则,这有助于促进高性能电解质的发展。同时,作者还列出了一些锂离子电池电解质未来的研究方向以及在科学和工程上的挑战,相信在全球学术和工业领域的持续努力下,下一代高能锂电池在不久的未来将成为可能。
《聚集体(英文)》(Aggregate)创刊于2020年,是由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大湾区华南理工大学聚集诱导发光高等研究院、Wiley 出版社三方合作创办的开放获取式英文学术期刊(双月刊)。本刊致力于报道出版“聚集”过程中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的前沿科学,包括但不限于材料、化学、物理、生物以及应用工程等领域。聚集体科学研究范围广泛,单分子层次之上均可视为聚集体。特别是功能材料、化学、物理、生物技术、生命科学以及应用工程等领域的重要进展,为学术界搭建一个交流思想和意见的新平台,去分享聚集体研究的新发现和新突破,讨论聚集体研究的挑战和机遇。期刊于2023年获得首个影响因子18.8,JCI指数1.47,先后收录于DOAJ、ESCI、CAS等数据库。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 ( 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