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于Carbon Energy,欢迎浏览!
研究背景
石墨相氮化碳(g-C3N4)是一种新兴的可见光响应半导体光催化剂,具有组成元素地球储量丰富、制备简单、共轭聚合物性质的灵活性、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良好等优势。本征g-C3N4仍然受光生电子空穴复合速率较高和催化活性位点不足的限制,而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光催化性能。元素掺杂和构建异质体系等策略被证明可以帮助改变这一困境。在g-C3N4中掺杂碱金属元素具有调节光电性能的潜力,并且具有易于处理和操作稳定的优点,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g-C3N4的碱金属元素掺杂多集中在Na+、K+掺杂,而据预测,掺杂的碱金属元素的原子量越大将更有益于g-C3N4光催化性能的增强,这使得铯(Cs)成为有望进一步发展的候选掺杂元素。值得注意的是,迄今为止,有关Cs掺杂对g-C3N4光催化性能影响的研究提供了相互矛盾的证据。
成果介绍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王智杰&曲胜春团队对已报道的Cs掺杂g-C3N4(CCN)光催化剂所面临的困境进行梳理,发现传统的碱金属掺杂采用高温诱导使碱金属元素自发扩散,而采用高熔点CsX(X=Br, Cl)前驱体则面临缓慢的扩散和掺杂动力学问题,导致不均匀或不精确的掺杂。为了克服上述问题,团队首次采用低熔点的乙酸铯前驱体,在低温下,乙酸铯迅速转变为流动相,快速渗透入富氮有机物中,实现均匀且充分的Cs掺杂。结合实验表征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验证Cs元素的层间掺杂模式,提出层间Cs原子与g-C3N4中的吡啶氮之间的键合。这种微观构型被证明能够进一步拓宽可见光吸收范围、促进层间电荷传输,并提高电荷分离效率。此外,构建了CCN与CdS的Z scheme异质体系,实现了载流子分离效率提高和9.02 mmol g-1 h-1的可见光制氢效率。这项研究为层状g-C3N4的掺杂调控提供了新的视角。
研究亮点
■ 首次采用低熔点乙酸盐前驱体,改善传统掺杂过程中掺杂元素扩散动力学缓慢的问题;
■ 确定了Cs层间掺杂模式,证明Cs-N成键有助于g-C3N4层间载流子传输及电荷分离,厘清Cs掺杂对g-C3N4光电性能的有利调控机制;
■ 构筑CCN与CdS的Z scheme光解水体系,实现载流子分离效率提高。
图文解析
图 1:g-C3N4 (CN)及Cs掺杂g-C3N4 (CCN)的形貌和元素分布。(A)和(B)展示了在不同分辨率下CN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图像;(C-F)为在不同分辨率下CCN的TEM图像;(G)为典型CCN样品的TEM-EDS元素分布情况;(H)和(I)为CCN的原子分辨级HAADF-STEM图像,其中白色的亮点代表均匀分布的Cs元素;(J)为典型CCN样品在HAADF-STEM模式下的元素分布情况。
图 2. 材料表征。(A-C)CN和CCN样品中C 1s、N 1s和Cs 3d的XPS谱图;(D)CN和CCN样品的FT-IR图谱;(E)CN和CCN样品的XRD图谱;(F)CN和CCN样品的固态13C MAS NMR图谱;(G)CN和CCN样品的氮气吸附-脱附曲线。
图 3. 光吸收和能带结构。(A)CN和CCN样品的DRS图谱;(B)CN和CCN样品的Tauc曲线;(C)CN和CCN样品的VB-XPS图谱;(D)CN和CCN样品的能带结构带边位置。
图 4. CCN光催化性能表征。(A)CN和不同Cs掺杂比例CCN的析氢速率;(B)无牺牲剂的情况下,2.5CCN样品在不同温度下的析氢性能;(C)2.5CCN对RhB、TC、SA和2,4 DCP的降解性能;(D)2.5CCN降解RhB、TC、SA和2,4 DCP的一级速率常数拟合曲线;(E)自由基猝灭RhB的降解率;(F)自由基猝灭TC的降解率。
图 5. CCN/CdS异质体系光催化性能表征。(A)2.5CCN和2.5CCN/CdS在不同反应温度下的光催化析氢性能比较;(B)2.5CCN和2.5CCN/CdS的表观量子产率;(C)2.5CCN和2.5CCN/CdS的20 h连续制氢测试;(D)CN、2.5CCN和2.5CCN/CdS光电极的光电流密度比较;(E)2.5CCN/CdS样品在选择性光沉积Pt和MnOx颗粒后的TEM图像,内嵌图反映了EDS线扫区域;(F)EDS线扫结果,其中Mn元素来自MnOx颗粒,Pt元素来自光沉积Pt颗粒,C、N和Cs元素来自CCN,Cd和S元素来自CdS。
图 6. 载流子动力学表征。(A)为CN、CCN、CCN/CdS样品的SPV图谱;(B)为CN、CCN、CCN/CdS样品的TPV图谱;(C)为CN、CCN、CCN/CdS样品的TRPL图谱;(D)为CN和CCN样品的Mott-Schottky曲线。
图 7. DFT理论计算。(A)为CCN和CN的差分电荷密度图;(B)和(C)为CCN和CN的差分电荷密度在选定晶面上的投影。表明了Cs-N成键及二者之间的电子交换和相互作用,并且沟通了g-C3N4层间电荷传输。
图 8. 调控机理分析。(A)为CCN样品光催化析氢和降解污染物的示意性机理图;(B)为根据实测平带电位计算出2.5CCN和CdS在接触前的能带结构;(C)反映了可能存在的II型结构,电子最终迁移至2.5CCN的导带,这与选择光沉积结果相反;(D)反映了可能存在的Z scheme体系,界面处形成Z型电子迁移,光生电子保留在CdS导带发生还原反应,这与选择性光沉积结果一致。
《碳能源(英文)》(Carbon Energy)是温州大学和Wiley联合创办的旗舰期刊,面向材料、化学、环境、物理及交叉学科,重点关注碳、碳减排、清洁能源等前沿领域。既重视碳与能源研究的有机结合,又涵盖前沿研究领域,如光、电、热催化下的碳增反应、碳减排等,形成鲜明特色,成为专注碳+能源技术研究的高水平期刊。期刊2022年度影响因子为20.5,JCI指数1.76,5年影响因子20.9,2022年度CiteScore为24.5,SNIP指标为2.317。在材料科学各领域位列前茅,其中科院分区为:材料科学1区Top、物理化学1区、纳米科技1区、能源与燃料1区、材料科学综合1区。先后收录于DOAJ、ESCI、SCIE、Scopus、CSCD、CAS、INSPEC等数据库。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 ( 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