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具有高能量密度的正极材料对电化学能量存储技术至关重要。目前,过渡金属氧化物(TMOs)由于其高理论比容量、结构简洁、成本效益及合成便捷等优势,已成为科研热点。然而,TMOs在实际应用中受到其固有电导率低和长期循环稳定性衰减的挑战。尽管研究者们已经采用了碳涂层、掺杂空位、预植入离子和形貌控制等多种策略来提升性能,但这些方法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材料的内在属性。TMOs的电化学性能依赖于过渡金属(TM)的3d轨道与氧的2p轨道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深入理解并操控这些轨道间的相互作用,是实现TMOs优秀导电性和长期循环稳定性的关键所在。
近日,北京化工大学严乙铭教授、杨志宇博士课题组以及谢江舟博士利用增强的π‑Donation效应来激活过渡金属活性位点(TM)的t2g轨道,从而提高TMOs的电子/离子电导率和结构稳定性,激活了t2g轨道的氧化还原能力。他们设计了Ni掺杂的层状二氧化锰(Ni-MnO2),该材料具有独特的Ni-O-Mn桥接结构。作为钠离子插层材料,其表现出的317 F g-1电容,在20,000次循环后仍保持其原始容量的81.58%。机理研究表明,Ni-O-Mn构型的存在增强的π‑donation效应,有利于O 2p和Mn t2g轨道的之间的π型轨道杂化,从而加速了电荷转移动力学,激活了t2g轨道的氧化还原能力。此外,从Ni到Mn的t2g轨道的电荷再分配有效地提高了Mn的低能轨道能级,导致π*-反键轨道的电子占用减少,减轻了材料的Jahn-Teller畸变,从而促进结构稳定性。本工作从分子轨道的角度研究如何激发TM中心低轨道的潜能,为开发快速稳定的插层储能电极材料铺平了道路。
增强π‑donation效应,提升TMOs的电子/离子电导率和结构稳定性
要点一:设计制备具有Ni-O-Mn桥接构型的Ni-MnO2
要点二:轨道电子占据的重新分布和增强的π‑Donation效应
本文通过XPS价带谱、sXAS、XLD等实验表征手段及理论计算,深入分析了增强的π‑donation效应形成的具象化的表现形式。在构建的Ni-O-Mn桥接构型中电子从Ni t2g轨道转移到Mn t2g轨道,从而增强了O2p轨道和Mn 3d轨道之间的杂化。并且用(i)中的示意图形象地表示了增强的π‑donation效应。
要点三:优异的电化学储能性能
电化学实验及多温度阻抗结果表明,具有Ni-O-Mn桥接构型的Ni-MnO2具有更高的比容量以及更优异的动力学性能。结合原位拉曼测试、类原位XRD测试、类原位sXAS测试深入探究了其结构演化,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评估,这证实了Ni-MnO2材料不仅能够增强电荷转移,还能够提高循环稳定性,为进一步开发高性能电极材料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要点四:增强储能性能的机理
为了阐明这些电化学性能增强的来源,根据价带理论以及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揭示了Ni-O-Mn桥接构型对Ni-MnO2电子和晶体结构的影响。计算结果从分子轨道的角度强有力地验证了增强的π‑donation效应对于过渡金属氧化物稳定性和动力学的增强的作用机制。
这一成果近期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上,论文的通讯作者为北京化工大学严乙铭教授、杨志宇博士和新南威尔士大学谢江舟博士,第一作者是北京化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姚舒允。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大力支持。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或点此查看原文):
High Flux and Stability of Cationic Intercalation in Transition-Metal Oxides: Unleashing the Potential of Mn t2g Orbital via Enhanced π‑Donation
Shuyun Yao, Shiyu Wang, Yuanming Liu, Zishan Hou, Jinrui Wang, Xueying Gao, Yanfei Sun, Weijie Fu, Kaiqi Nie, Jiangzhou Xie*, Zhiyu Yang*, and Yi-Ming Yan*
J. Am. Chem. Soc., 2023, DOI: 10.1021/jacs.3c08264
通讯作者简介
严乙铭,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博导,国家高层次人才。主要从事电化学催化、电化学水处理以及新能源材料与技术研究。已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https://www.x-mol.com/groups/yan_yiming
杨志宇,北京化工大学助理研究员。北京理工大学博士学位,清华大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化学领域。目前的研究方向是 (i)电化学储能,(ii)电催化CO2还原,电催化甲酸氧化和电催化氮还原 (iii)电容除盐。已发表一作、通讯SCI论文20余篇,申请专利7项,授权5项。
谢江舟,新南威尔士大学博士后。北京理工大学本科和硕士,新南威尔士大学博士。主要从事电化学水处理和电化学催化相关研究。以第一作者、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0余篇。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 ( 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