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X-MOL首页行业资讯 › 林森/郭华JACS Au:甲烷在Pt(110)-(2×1)表面的“负活化”动力学机制

林森/郭华JACS Au:甲烷在Pt(110)-(2×1)表面的“负活化”动力学机制

烷烃在金属催化剂上的活化涉及一种前驱体介导的机制,其中烷烃分子首先在催化剂表面被捕获,形成吸附的前驱体,然后在催化剂表面进行广泛扩散,以寻找活性位点。这种机制的一个特征是,在低入射能下,初始粘附概率(S0)会随着入射能的减小而增加。这种"负活化"在重构的具有缺失行结构的Pt(110)-(2×1)表面(图1)上已经被实验观察到。

图1. 甲烷在 Pt(110)-(2×1)表面的散射、捕获、扩散、解离和吸附示意图。坐标系和表面原子类型(脊、面和谷)的定义。


近日,福州大学林森教授(点击查看介绍)、新墨西哥大学郭华教授(点击查看介绍)等基于第一性原理训练数据集,使用机器学习构建范德华校正的高维势能面,对Pt(110)-(2×1)上的甲烷解离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通过势能面计算了准经典轨迹(QCT),以模拟不同入射能下CH4和CHD3的解离。结果表明,与之前的理论研究相比,在高入射能下,初始粘附概率与实测值之间的吻合度显著提高,这表明解离势垒得到了更好的描述。此外,在低入射能下,俘获概率随着入射能的降低而增加,这与实验中观察到的低于10 kJ/mol的"负活化"相一致。这些模拟为理解烷烃异相催化过程中初始(通常是限速步骤)步骤的动力学提供了重要见解。


迄今为止,对 CH4/Pt(110)-(2×1)的所有理论模拟都仅限于再现相对较高入射能下的实验解离概率,在这种情况下,直接机制占主导地位。研究人员尚未开展系统研究来解释在低入射能下观察到的甲烷"负活化"解离现象。作者首先构建了 CHD3/Pt(110)-(2×1)体系的 78 维势能面 (PES)。为了证明 PES 的高精度,他们比较了从 DFT 和PES获得的 CH4 吸附和解离势能,误差不超过 0.7 kJ/mol。


为了解位点特异性,作者计算了不同位置的CHD3解离概率,如图2所示。大部分解离发生在脊(ridge)位点,其次是面(facet)位点,而谷(valley)中几乎没有解离。这可能是因为ridge位点的势垒比facet位点的低,而valley位点不适合解离。

图2. Pt(110)-(2×1)表面不同Z位置上,CHD3在两种入射能下解离的S0。插图描述了沿X坐标的表面几何形状,红色圆圈表示解离的主要活性位点。


作者研究了新势能面的表现(图3)。在实验入射能条件和表面温度Ts=650 K下,PES-optPBE-vdW的QCT计算中的S0与laser-off条件下的实验数据的一致性相当好,且优于之前的SRP泛函和RFF力场的理论计算结果。这些结果为准备描述Pt(110)-(2×1)上的甲烷解离化学吸附提供了重要前提。

图3. 在 650 K的温度下,不同入射能量条件下= 0 和v3 = 1时CH4在 Pt(110)-(2×1)上QCT中解离的S0的比较。实验结果(laser-off和v3 = 1)与之前基于PBE 的RFF在Ts为120和650 K时的QCT 结果也进行了比较。


作者使用相同的势能面,在其他初始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对 CHD的低入射能进行了动力学计算。在这些低入射能下,CHD3在大多数轨迹中的被捕获,并在表面广泛扩散。在图4中,初始捕获概率Ptrap随着入射能量的降低而增加,这是因为入射能较低的撞击分子更有可能在表面上被捕获。此外,捕获轨迹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时间的指数衰减函数,这与一阶反应动力学相一致。在 650 K 的表面温度下,分子的俘获持续数十皮秒。此外,其寿命随着入射能的增加而缩短。

图4. Pt(110)-(2×1)表面上被捕获的CHD3数量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寿命通过假定为一级反应动力学给出。


在低入射能下的动力学结果明显以俘获为主,俘获与入射能呈负相关。然而,只有少数发生反应(S0,~10-5)。虽然统计数量仍然不足,但是许多解离是间接的,即解离发生在吸附状态之后。随着入射能的不断降低,S0先降低后增加,被捕获后发生间接反应的轨迹比例逐渐增加,而直接解离的比例降低。这一结果为前驱体机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证据。

图5. (a) 解离势垒(Eb)与甲烷下方的表面脊Pt原子垂直变形(QZ)的关系,其中Eb通过 DFT 和PES 计算得出。(b) 650K时Pt(110)-(2×1)表面原子的受热扭曲波动的分布。


另外,表面原子的热波动引起的原子扭曲可降低甲烷的解离势垒。如图5a所示,Pt原子的垂直移动使势垒从平衡时的45.6 kJ/mol降低到QZ = 0.4 Å时的23.3 kJ/mol。从图5 b可见,脊原子具有比facet原子更大的平均垂直位移。在QZ = 0.4 Å附近有少量的脊原子,其可提供必要的活性位点。


总之,这项工作通过机器学习构建了甲烷在Pt(110)-(2×1)表面上解离的高维势能面。基于该势能面,CH4和CHD3在高入射能量下的粘附概率进行了准经典轨迹计算,结果与最新实验结果的吻合程度优于之前的理论报告。轨迹分析的结果表明,在这些入射能下的解离是直接的,并具有特定模式。在低入射能下,存在显著的分子俘获。即使在相对较高的表面温度下,相对较深的吸附势阱也会导致较长的捕获寿命。俘获概率与入射能量成反比,与实验观察到的低能量下的“负活化”现象一致。前驱体介导的解离机制可能是由表面上的瞬态活性位点促成的,而这些活性位点是由脊原子或缺陷的热波动产生的。扩散的吸附物会探索这些活性位点,但它们与表面达到热平衡的速度较慢。事实上,被捕获的前驱体会发生广泛的非热扩散。


该成果在线发表于JACS Au 杂志。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或点此查看原文):

Direct or Precursor-Mediated Mechanisms for Methane Dissociation on Pt(110)-(2 × 1) at Both Low and High Incidence Energies

Fenfei Wei, Sen Lin*, and Hua Guo*

JACS Au20233, 2835–2843, DOI: 10.1021/jacsau.3c00387


通讯作者信息

林森教授简介


林森,福州大学教授,能源与环境光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基础理论课题组长。2021年入选福建省“雏鹰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从事多相催化理论研究,利用神经网络构建势能面来理解催化活性物种的动态演变;揭示了外壳层物种对催化活性中心的重要影响;提出了“单原子助催化剂”理论新模型。共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Nat Catal、J Am Chem Soc、Sci Adv、Angew Chem Int Ed、JACS Au、Chem Sci、ACS Catal、J Catal、J Phys Chem Lett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近100篇,参与编著英文著作3部,所有论文被他引5000余次。连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青年项目1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


课题组主页:

https://www.x-mol.com/groups/Sen_Lin 


郭华教授简介


郭华,美国新墨西哥大学杰出教授。他早年在英国苏塞克斯大学师从John Murrell 获得哲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西北大学师从George Schatz从事博士后研究。他的研究兴趣包括碰撞动力学、分子光谱和反应动力学。他在这些领域和相关领域发表了600多篇论文,并担任多个期刊编委。他于2013年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并于2021年当选为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2023年,他被授予Herschbach奖章(理论)。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6762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阿拉丁
经济学SSCI期刊
英语语言编辑翻译加编辑新
加速出版服务新
1212购书送好礼
Springer旗下全新催化方向高质新刊
动物学生物学
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
专注于基础生命科学与临床研究的交叉领域
传播分子、细胞和发育生物学领域的重大发现
聚焦分子细胞和生物体生物学
图书出版流程
快速找到合适的投稿机会
热点论文一站获取
定位全球科研英才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合作刊
浙大
日本
北大
岭南大学
深圳湾
南开大学
清华大学
新加坡
北京大学
南科大
ACS材料视界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