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X-MOL首页行业资讯 › ACS Nano | 仿生MXene-半纤维素复合膜及多功能电极应用研究

ACS Nano | 仿生MXene-半纤维素复合膜及多功能电极应用研究

英文原题:Robust bioinspired MXene-hemicellulose composite films with excellent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for multifunctional electrode applications

1.png

通讯作者:何冠杰博士,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王小慧教授,华南理工大学

作者:Ruwei Chen (陈儒维), Hao Tang (汤浩), Yuhang Dai ( 戴宇航), Wei Zong (宗伟), Wei Zhang (张伟)


背景介绍


具有高机械强度和优异导电性的MXene 基结构材料在电化学能源存储、光电子及电磁屏蔽等多种重要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单一的MXene薄膜由于缺乏层间相互作用而具有机械脆性的缺点,这严重限制了其在结构材料领域中的应用。大分子聚合物的掺入已被证实有利于缓解MXene 薄膜机械脆性的缺陷。然而,大量绝缘大分子的嵌入在增加机械性能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在MXene片层间引入大量的绝缘相,这严重损害了复合膜的导电性。因此如何在增加MXene复合膜机械性能的同时保持MXene的高导电性成为了该领域一直以来的挑战。


文章亮点


近日,伦敦大学学院何冠杰博士和华南理工大学王小慧教授合作在ACS Nano上发表了仿生MXene-半纤维素复合膜及多功能电极应用的研究。作者受木材启发,将短链半纤维素(低聚木糖)作为分子粘合剂引入到 MXene 纳米片间。这种小分子半纤维素在显著提高机械性能的同时而不引入大量绝缘相。因此,MXene-半纤维素复合薄膜可以同时兼具高导电性(64,300 S m-1)和高机械强度(125 MPa),进而探究了复合膜可作为结构电极在超级电容器和湿度传感器中的应用。


2.png

图1. (a) 仿生MXene-半纤维素复合膜制备示意图. (b) MXene-半纤维素复合膜与其他报道的MXene复合膜比较. (c) MXene-半纤维素复合膜展示.


在自然界中,进化选择压力促使天然材料从分子到宏观水平优化其结构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例如,作为一种丰富的自然资源,木材因其优异的机械性能和复杂的层次结构而被广泛用作工程材料。在微观层面上,木材的细胞壁由包裹在无定形木质素-半纤维素基质中的定向纤维素原纤维组成(图 1a)。在分子尺度上,具有丰富侧链和极性基团的半纤维素可以通过氢键和偶极-偶极相互作用作为木质素和纤维素界面的桥梁,从而提高整体的相容性。因此,这种微观水平的定向结构和分子水平上的半纤维素功能使木材具有优异的机械强度和韧性。基于半纤维素在微观层面和分子水平的作用,作者通过在MXene层间引入小分子半纤维素(低聚木糖)作为分子粘合剂,实现具有优异机械性能和高导电的MXene复合膜。


3.png

图2. MXene复合膜结构和界面作用力表征


通过电镜和广角XRD表征发现,半纤维素引入后,大幅度减小了MXene复合膜中的结构缺陷。在微观尺度上增加了MXene的结构取向。XPS分析表明,半纤维素极性基团与MXene表面的功能基团存在氢键相互作用,从而大大增强了MXene片层间界面作用力。


4.png

图 3. MXene-半纤维素复合膜机械性能和导电性表征


这种微观尺度的取向结构和分子水平的界面作用力,大幅提高了MXene-半纤维素复合膜的机械强度。同时,区别于其他聚合物大分子,具有丰富功能基团的小分子半纤维素减轻了对MXene片层导电连接的破坏,从而保持了MXene高导电性的特性。这种具有优异机械性能和高导电性的复合膜,作为自支撑超级电容器电极,展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图4)。有趣地是,小分子半纤维素具有强烈的吸湿性。存在MXene片间,增大层间距的同时赋予复合膜额外的吸湿性,作为湿度传感器,具有快速的湿度响应性能(图5)。

5.png

图4. MXene-半纤维素复合膜作为自支撑电极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


6.png

图5. MXene-半纤维素复合膜作为结构电极在湿度传感器中的应用


总结/展望


基于木材结构的特征,研究团队以小分子半纤维素作为MXene的分子粘合剂。这种设计方法,使得复合膜在微观尺度上具有增强的取向结构,在分子水平上具有增加的界面相互作用力,从而实现高导电和优异机械性能。并对复合膜作为结构电极在超级电容器和湿度传感器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究。本文为MXene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新的和高效的替代方案。


相关论文发表在ACS Nano上,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陈儒维为文章的第一作者,华南理工大学硕士生汤浩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 何冠杰博士和王小慧教授为通讯作者。


通讯作者信息:

何冠杰 伦敦大学学院

何冠杰,伦敦大学学院(UCL)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2018年于UCL获得博士学位,攻读博士期间访学于耶鲁大学。曾任职林肯大学(2021/09-2022/01)、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研究领域主要为水系锌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电催化、先进表征及模拟。在ACS Nano, ACS Energy Lett. Joule, Adv. Mater.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SCI他引4500余次,H因子39。曾入选/获得Nanoscale新锐科学家,EPSRC新锐科学家奖和STFC青年学者奖等荣誉。

王小慧 华南理工大学

王小慧,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副主任。主要从事生物质及纸基材料研究,发展了木质纤维功能界面的构建方法,实现多种碳纳米材料和金属纳米颗粒对纤维的高效复合,并以此为基础制备了具有导电、导热、电磁屏蔽等性能的纤维及纸基材料;发展并改进了天然生物质的均相改性方法,实现了结构、性能可控的两亲性、离子性生物质衍生物的定向制备,进一步利用生物质及其衍生物分子自组装、复合等方法获得多种特殊结构和功能性的生物质基化学品和代塑新材料,并实现了它们在高附加值领域的应用。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广东省特支计划、及“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已发表SCI论文110余篇,含IF>10的二十余篇,SCI他引3500余次,3篇论文曾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主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参编英文专著3部,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件,专利成果转化4项。现担任中国纤维素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纤维素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造纸学会理事、国际期刊“Industrial Crops & Products”(一区)副主编,及“Bioresources”、Molecules、中国造纸、中国造纸学报、林产化学与工业、林业工程学报、数字印刷等期刊编委。


扫描二维码阅读英文原文,或点此查看原文

7.png

ACS Nano 2022, ASAP

Publication Date: October 26, 2022

https://doi.org/10.1021/acsnano.2c08163 

Copyright © 2022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8.png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阿拉丁
免疫学SCI期刊
OXFORD特刊征稿进行中
教育领域多学科期刊
化学材料科学SCI期刊
临床期刊 100+
世界读书日助力阅读
老年学Q1区期刊征稿进行中
FEMS Journals历年主题
分享您的投稿习惯
经济学SSCI期刊
英语语言编辑翻译加编辑新
加速出版服务新
1212购书送好礼
Springer旗下全新催化方向高质新刊
动物学生物学
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
专注于基础生命科学与临床研究的交叉领域
传播分子、细胞和发育生物学领域的重大发现
聚焦分子细胞和生物体生物学
图书出版流程
快速找到合适的投稿机会
热点论文一站获取
定位全球科研英才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合作刊
澳大利亚
上海交大
北京大学
浙江大学
广州
德国
北大
哈尔滨
瑞典
瑞典
ACS材料视界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