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共振热激活延迟荧光(MR-TADF)材料通常为硼和氮、氧掺杂多环芳烃的刚性平面结构,具有半峰宽(FWHM)窄、发光效率高等特点,逐渐成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中重要的发光材料。然而,大部分MR-TADF材料由于存在较大的单重态-三重态能隙(ΔEST),其延迟荧光的效率受制于较低的反向系间窜越(RISC)速率,致使三重态激子及延迟荧光寿命变长,进而导致OLED器件效率滚降大、使用寿命短。已有报道表明扩展共轭骨架可显著减小ΔEST,降低延迟荧光寿命,但需面对合成复杂、发光颜色调制困难等挑战。此外,有报道表明,通过引入硫、硒等非金属重原子替代氮、氧原子,可增大自旋-轨道耦合(SOC)强度,加快ISC/RISC过程,然而已报道的分子仍具有较长的延迟荧光寿命(14-30微秒),不利于器件的稳定性。
近日,香港大学支志明教授(点击查看介绍)团队基于前期对Au(I)配合物的研究积累,首次提出了Au(I) MR-TADF配合物。Au(I)的d10电子构型使其配合物免于配体场激发态的发光淬灭,同时其极大的SOC常数(5100 cm-1)可实现配合物的高效TADF。基于已报道的母体分子BN(DtBuCzB),通过引入光学透明(>350 nm)且有明显位阻效应的氮杂卡宾(NHC)配体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高空气热稳定性的Au(I) MR-TADF配合物;此外,还设计得到了蓝光MR-TADF材料BNO及其Au(I)配合物(BzIPr)AuBNO用于拓展研究。
图1. 已报道的部分MR-TADF材料及本文中的Au(I) MR-TADF配合物
研究结果显示,Au(I) MR-TADF配合物保持了其母体材料优异的发光性质,包括窄半峰宽(FWHM < 37 nm),高发光效率(PLQY = 0.78 – 0.93),更重要的是显著降低了延迟荧光寿命(BN:114微秒;AuBN:5.5 – 7.9微秒),使得TADF速率达到1.7×105 s-1。光物理实验测得这类配合物的ΔEST略小于其母体分子,同时超快光谱测试及理论计算表明,重原子金的引入极大增加了SOC强度,最终获得了高达3.1×109 s-1的ISC速率和5.0×106 s-1的RISC速率,较母体分子的ISC和RISC速率增加了两个数量级。
图2. (a) BN和(BzIPr)AuBN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发射光谱;(b) BNO和(BzIPr)AuBNO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发射光谱。内部照片分别展示了(BzIPr)AuBN和(BzIPr)AuBNO在四氢呋喃溶液中的光致发光。
图3. (BzIPr)AuBN在乙腈溶液中的(a)早期和(b)晚期飞秒瞬态吸收光谱的时间演化及其(c)飞秒时间分辨荧光光谱。BN在乙腈溶液中的(c)早期和(d)晚期飞秒瞬态吸收光谱的时间演化。(f) (BzIPr)AuBN在乙腈溶液中的瞬时荧光强度衰减时间曲线。图中箭头表示光谱演化的方向。
基于Au(I) MR-TADF材料的OLED器件表现出优异的电致发光性能,所有 (NHC)AuBN器件均展现半峰宽窄(FWHM = 34 - 41 nm)的超纯绿光发射,其CIE坐标为(0.20, 0.70),非常接近美国国家电视系统委员会(NTSC)的标准绿光CIE坐标(0.21, 0.71)。器件最大亮度达到253000 cd m-2,最大外量子效率(EQE)为30.3%;绝大部分器件具有极低的效率滚降,在1000 cd m-2亮度时效率滚降可低至0.8%,同时部分器件可在10000 cd m-2的高亮度下保持>20%的EQE;1000 cd m-2初始亮度下的器件使用寿命(LT60)长达1210小时,表现出较高的器件稳定性。
图4. 基于BN及一系列AuBN的OLED器件的(a)归一化电致发光光谱,(b)外量子效率-发光亮度曲线,(c)外量子效率-电流密度曲线。
综上,本工作提出了一种易于实现的MR-TADF材料金属配位策略,能有效增强单线态和三线态间的SOC,大大提升RISC的速率,并构建了高效稳定的绿光MR-TADF OLED器件。此金属配位策略有望作为一种适用于普遍TADF材料的增加三重态激子收获的通用手段,帮助推进TADF器件的实用化。
文章第一作者为香港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蔡思源,合作老师为南方科技大学许宗祥教授,通讯作者为香港大学化学系支志明教授、程刚博士和林子龙博士。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或点此查看原文):
Gold(I) Multi-Resonance 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t Emitters for Highly Efficient Ultrapure-Gre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Siyuan Cai, Glenna So Ming Tong, Lili Du, Gary Kwok-Ming So, Faan-Fung Hung, Tsz-Lung Lam,* Gang Cheng,* Hui Xiao, Xiaoyong Chang, Zong-Xiang Xu, and Chi-Ming Che*
Angew. Chem. Int. Ed., 2022, DOI: 10.1002/anie.202213392
导师介绍
支志明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69057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 ( 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