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X-MOL首页行业资讯 › 侯召民、罗一团队JACS:CO2参与的N2断裂与官能团化反应

侯召民、罗一团队JACS:CO2参与的N2断裂与官能团化反应

氮气(N2)是大气的主要成分之一,是储量丰富、廉价易得的氮源。然而,由于N2的N≡N键能大(944.84 kJ/mol),HOMO-LUMO 能隙宽(10.82 eV),且为非极性分子,其活化和官能团化极具挑战性。目前,Haber-Bosch工业合成NH3反应是唯一以N2为原料的工业化过程。该反应条件苛刻(350−550 °C,150−350 atm),能耗高。由Haber-Bosch反应合成的NH3是工业合成其它含氮化合物的唯一氮源。因此,发展由N2直接构筑N−C键的方法至关重要,该研究有望实现温和条件下由N2直接合成含氮有机物。


N2类似,二氧化碳(CO2)也是一种廉价易得、可再生的资源。同时,CO2还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由于CO2的碳原子处于其最高氧化态,CO2表现出很高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稳定性。近年来,响应全球碳达峰、碳中和倡议,大量研究致力于以CO2为原料构筑高附加值产物。相对于研究广泛的羧化反应,涉及C−O键断裂的CO2的还原脱氧化反应更加困难,通常需要在苛刻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由CO2N2反应直接构筑N−C键是化学工作者长期追求的目标。目前仅有极少数成功的例子,且均为CO2N2的羧化反应(图1a)。在这些反应中,CO2N2只被部分活化,未发生N−N 或C−O的断裂。近日,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的侯召民(Zhaomin Hou)教授(点击查看介绍)和大连理工大学罗一(Luo Yi,现在中石油石化研究院工作)教授(点击查看介绍)课题组合作报道了首例在CO2N2的反应中发生基于N−N和C−O键断裂的N−C键形成过程(图1b)。相关论文发表在J. Am. Chem. Soc.上,第一作者为卓庆德博士和杨吉民博士,罗一教授和侯召民教授为通讯作者。

图1. N2和CO2在不同金属构架中的反应


侯召民教授课题组长期致力于N2和CO2的活化和转化研究。最近,该课题组报道了一例含双钛双金属氢结构单元的氮气配合物1Angew. Chem. Int. Ed202059, 8635)。在该工作中,作者研究了配合物1与CO2的反应化学。如图2所示,氮气配合物1室温下与一个大气压CO2反应立刻生成两种产物:化合物23,同时释放出一分子H2。单晶结构证实2为双羧基胺基化合物,而3为双异腈酸酯化合物。值得注意的是,化合物23的生成均涉及氮气N−N键的断裂;另外,化合物3的生成还涉及CO2的部分脱氧化反应。化合物3为首例由CO2N2结构单元直接反应生成的异腈酸酯化合物。该反应明显有别于已报道N2配合物与CO2 的反应。氮气配合物1独特的反应性质归因于其两个金属氢配体。它们能够以H2的形式离去同时提供电子断裂惰性N−N和C−O键。当温度降至−50 °C时,反应选择性生成双羧基胺基化合物2。有趣的是,室温下氮气配合物1与1.5当量CO2反应高产率生成单异腈酸酯化合物44在室温下能够进一步与CO2反应,高产率转化成化合物双异腈酸酯化合物3。与4类似,双羧基胺基化合物2也能与CO2反应生成3。然而,该反应只能在加热条件下发生。这表明,室温下氮气配合物1与一个大气压CO2反应生成23的反应中,3的生成可能经由单异腈酸酯化合物4而非双羧基胺基化合物2作为关键中间体。需要指出的是,在上述所有氮气配合物1与CO2的反应中,CO2均选择性进攻N2配体,而非金属氢配体。这一发现颠覆了教科书上金属氢活性远高于N2配体的传统认识。

图2. N2配合物1与CO2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


DFT计算揭示了N2配合物1与CO2的反应机理。如图3所示,黑色线条展示了双羧基胺基化合物2的形成路径。有趣的是,N2配合物1与CO2的反应始于N2配体对CO2的亲电进攻,而非CO2与金属氢的反应,形成罕见的N2−CO2加合物A。接着,A环化形成羧基肼中间体B。在CO2存在条件下,中间体B能够与第二分子CO2以无能垒方式发生[3 + 2]环加成反应,生成双羧基肼中间体C。该反应中,CO2同样选择性与N2结构单元而非金属氢反应。随后,中间体C还原消除一分子H2生成中间体D。该过程中,两个Ti金属中心由原来的+4价被还原成+3价。最后中间体D的+3价钛中心提供两个电子断裂N−N键生成双羧基胺基化合物2。整个过程中,H2消除为决速步骤,最高能垒为20.5 kcal/mol。N2配合物1与1.5当量CO2反应生成单异腈酸酯化合物4的机理如蓝色线所示。反应同样经由中间体B。与过量CO2存在条件下的情况不同,当没有过量CO2存在时,B首先发生异构反应形成新羧基肼中间体E。接着H2消除、N−N断裂生成羧基胺基中间体G。由于大的环张力,G中的C−O和Ti−N单键发生断裂同时形成新的Ti=O和N=C双键获得含末端氧配体的单异腈酸酯中间体H。最后末端氧配体转化成桥连氧配体生成单异腈酸酯化合物4。与双羧基胺基化合物2的形成机理类似,H2消除也是生成化合物4的决速步骤,且生成4的最高能垒(21.3 kcal/mol)略高于2(20.5 kcal/mol)。2的生成能垒低于4与实验结果相符:即低温条件下N2配合物1与CO2选择性生成双羧基胺基化合物2。另外,鉴于24的形成能垒差距不大,且4的生成放热量大于2,这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N2配合物1与一个大气压CO2常温条件下反应生成23的混合物(34和CO2反应转化而来)。

图3. N2配合物1与CO2的反应机理


基于上述实验结果,作者进一步建立了由N2和CO2反应生成含氮有机物的合成循环。双异腈酸酯化合物3Me3SiCl反应能够成功将异腈酸根结构单元转化为Me3SiNCO,同时生成Me3SiOSiMe3和三氯化钛化合物55经甲基化生成三甲基钛化合物6。最后,6N2 和H2的混合气氛中氢解重新生成起始N2配合物1,从而完成了首个Ti促进H2作为还原剂由N2、CO2Me3SiCl反应生成Me3SiNCO的合成循环。

图4. 基于H2N2, CO2Me3SiCl的合成循环


借助于双钛双金属氢框架,侯召民教授课题组首次实现了基于N−C键形成和N−N及C−O断裂的CO2N2的官能团化反应。值得注意的是,该体系中,N2显示出高于金属氢的反应活性。该研究为开发N2和CO2的新反应提供了新思路。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或点此查看原文):

Dinitrogen Cleavage and Functionalization with Carbon Dioxide in a Dititanium Dihydride Framework

Qingde Zhuo, Jimin Yang, Zhenbo Mo, Xiaoxi Zhou, Takanori Shima, Yi Luo*, and Zhaomin Hou*

J. Am. Chem. Soc.2022, DOI: 10.1021/jacs.2c01851


导师介绍

侯召民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31089 

罗一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9401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阿拉丁
教育学优质期刊列表
机器视觉光流体学光机电一体化
生物过程动态模型
Springer旗下全新催化方向高质新刊
风险管理自然灾害预警
可持续能源系统
1111购书享好礼-信息流
动物学生物学
心理学Q1期刊
编辑润色服务全线九折优惠
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
英语语言编辑 翻译加编辑
专注于基础生命科学与临床研究的交叉领域
遥感数据采集
数字地球
开学添书香,满额有好礼
加速出版服务
传播分子、细胞和发育生物学领域的重大发现
环境管理资源效率浪费最小化
先进材料生物材料
聚焦分子细胞和生物体生物学
“转化老年科学”.正在征稿
化学工程
wiley你是哪种学术人格
细胞生物学
100+材料学期刊
人工智能新刊
图书出版流程
征集眼内治疗给药新技术
英语语言编辑服务
快速找到合适的投稿机会
动态系统的数学与计算机建模
热点论文一站获取
定位全球科研英才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合作刊
东北石油大学合作期刊
动物源性食品遗传学与育种
专业英语编辑服务
北京大学
罗文大学
浙江大学
化学所
新加坡国立
南科大
中科院
南科大
北京大学
南科大
ACS材料视界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