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X-MOL首页行业资讯 › 侯召民、罗一团队JACS:CO2参与的N2断裂与官能团化反应

侯召民、罗一团队JACS:CO2参与的N2断裂与官能团化反应

氮气(N2)是大气的主要成分之一,是储量丰富、廉价易得的氮源。然而,由于N2的N≡N键能大(944.84 kJ/mol),HOMO-LUMO 能隙宽(10.82 eV),且为非极性分子,其活化和官能团化极具挑战性。目前,Haber-Bosch工业合成NH3反应是唯一以N2为原料的工业化过程。该反应条件苛刻(350−550 °C,150−350 atm),能耗高。由Haber-Bosch反应合成的NH3是工业合成其它含氮化合物的唯一氮源。因此,发展由N2直接构筑N−C键的方法至关重要,该研究有望实现温和条件下由N2直接合成含氮有机物。


N2类似,二氧化碳(CO2)也是一种廉价易得、可再生的资源。同时,CO2还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由于CO2的碳原子处于其最高氧化态,CO2表现出很高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稳定性。近年来,响应全球碳达峰、碳中和倡议,大量研究致力于以CO2为原料构筑高附加值产物。相对于研究广泛的羧化反应,涉及C−O键断裂的CO2的还原脱氧化反应更加困难,通常需要在苛刻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由CO2N2反应直接构筑N−C键是化学工作者长期追求的目标。目前仅有极少数成功的例子,且均为CO2N2的羧化反应(图1a)。在这些反应中,CO2N2只被部分活化,未发生N−N 或C−O的断裂。近日,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的侯召民(Zhaomin Hou)教授(点击查看介绍)和大连理工大学罗一(Luo Yi,现在中石油石化研究院工作)教授(点击查看介绍)课题组合作报道了首例在CO2N2的反应中发生基于N−N和C−O键断裂的N−C键形成过程(图1b)。相关论文发表在J. Am. Chem. Soc.上,第一作者为卓庆德博士和杨吉民博士,罗一教授和侯召民教授为通讯作者。

图1. N2和CO2在不同金属构架中的反应


侯召民教授课题组长期致力于N2和CO2的活化和转化研究。最近,该课题组报道了一例含双钛双金属氢结构单元的氮气配合物1Angew. Chem. Int. Ed202059, 8635)。在该工作中,作者研究了配合物1与CO2的反应化学。如图2所示,氮气配合物1室温下与一个大气压CO2反应立刻生成两种产物:化合物23,同时释放出一分子H2。单晶结构证实2为双羧基胺基化合物,而3为双异腈酸酯化合物。值得注意的是,化合物23的生成均涉及氮气N−N键的断裂;另外,化合物3的生成还涉及CO2的部分脱氧化反应。化合物3为首例由CO2N2结构单元直接反应生成的异腈酸酯化合物。该反应明显有别于已报道N2配合物与CO2 的反应。氮气配合物1独特的反应性质归因于其两个金属氢配体。它们能够以H2的形式离去同时提供电子断裂惰性N−N和C−O键。当温度降至−50 °C时,反应选择性生成双羧基胺基化合物2。有趣的是,室温下氮气配合物1与1.5当量CO2反应高产率生成单异腈酸酯化合物44在室温下能够进一步与CO2反应,高产率转化成化合物双异腈酸酯化合物3。与4类似,双羧基胺基化合物2也能与CO2反应生成3。然而,该反应只能在加热条件下发生。这表明,室温下氮气配合物1与一个大气压CO2反应生成23的反应中,3的生成可能经由单异腈酸酯化合物4而非双羧基胺基化合物2作为关键中间体。需要指出的是,在上述所有氮气配合物1与CO2的反应中,CO2均选择性进攻N2配体,而非金属氢配体。这一发现颠覆了教科书上金属氢活性远高于N2配体的传统认识。

图2. N2配合物1与CO2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


DFT计算揭示了N2配合物1与CO2的反应机理。如图3所示,黑色线条展示了双羧基胺基化合物2的形成路径。有趣的是,N2配合物1与CO2的反应始于N2配体对CO2的亲电进攻,而非CO2与金属氢的反应,形成罕见的N2−CO2加合物A。接着,A环化形成羧基肼中间体B。在CO2存在条件下,中间体B能够与第二分子CO2以无能垒方式发生[3 + 2]环加成反应,生成双羧基肼中间体C。该反应中,CO2同样选择性与N2结构单元而非金属氢反应。随后,中间体C还原消除一分子H2生成中间体D。该过程中,两个Ti金属中心由原来的+4价被还原成+3价。最后中间体D的+3价钛中心提供两个电子断裂N−N键生成双羧基胺基化合物2。整个过程中,H2消除为决速步骤,最高能垒为20.5 kcal/mol。N2配合物1与1.5当量CO2反应生成单异腈酸酯化合物4的机理如蓝色线所示。反应同样经由中间体B。与过量CO2存在条件下的情况不同,当没有过量CO2存在时,B首先发生异构反应形成新羧基肼中间体E。接着H2消除、N−N断裂生成羧基胺基中间体G。由于大的环张力,G中的C−O和Ti−N单键发生断裂同时形成新的Ti=O和N=C双键获得含末端氧配体的单异腈酸酯中间体H。最后末端氧配体转化成桥连氧配体生成单异腈酸酯化合物4。与双羧基胺基化合物2的形成机理类似,H2消除也是生成化合物4的决速步骤,且生成4的最高能垒(21.3 kcal/mol)略高于2(20.5 kcal/mol)。2的生成能垒低于4与实验结果相符:即低温条件下N2配合物1与CO2选择性生成双羧基胺基化合物2。另外,鉴于24的形成能垒差距不大,且4的生成放热量大于2,这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N2配合物1与一个大气压CO2常温条件下反应生成23的混合物(34和CO2反应转化而来)。

图3. N2配合物1与CO2的反应机理


基于上述实验结果,作者进一步建立了由N2和CO2反应生成含氮有机物的合成循环。双异腈酸酯化合物3Me3SiCl反应能够成功将异腈酸根结构单元转化为Me3SiNCO,同时生成Me3SiOSiMe3和三氯化钛化合物55经甲基化生成三甲基钛化合物6。最后,6N2 和H2的混合气氛中氢解重新生成起始N2配合物1,从而完成了首个Ti促进H2作为还原剂由N2、CO2Me3SiCl反应生成Me3SiNCO的合成循环。

图4. 基于H2N2, CO2Me3SiCl的合成循环


借助于双钛双金属氢框架,侯召民教授课题组首次实现了基于N−C键形成和N−N及C−O断裂的CO2N2的官能团化反应。值得注意的是,该体系中,N2显示出高于金属氢的反应活性。该研究为开发N2和CO2的新反应提供了新思路。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或点此查看原文):

Dinitrogen Cleavage and Functionalization with Carbon Dioxide in a Dititanium Dihydride Framework

Qingde Zhuo, Jimin Yang, Zhenbo Mo, Xiaoxi Zhou, Takanori Shima, Yi Luo*, and Zhaomin Hou*

J. Am. Chem. Soc.2022, DOI: 10.1021/jacs.2c01851


导师介绍

侯召民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31089 

罗一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9401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阿拉丁
分享您的投稿习惯
经济学SSCI期刊
英语语言编辑翻译加编辑新
加速出版服务新
1212购书送好礼
Springer旗下全新催化方向高质新刊
动物学生物学
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
专注于基础生命科学与临床研究的交叉领域
传播分子、细胞和发育生物学领域的重大发现
聚焦分子细胞和生物体生物学
图书出版流程
快速找到合适的投稿机会
热点论文一站获取
定位全球科研英才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合作刊
上海交大
华南理工
西湖大学
上海交大
深圳湾
南开大学
清华大学
新加坡
加州大学
宁波
ACS材料视界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