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的发展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从传统的合成方法发展到过渡金属参与的反应,催生了一系列新颖热门的方向。目前,定位C-H键活化、光致氧化还原催化等领域如日中天,为大家广泛关注。有机合成方法学接下来的热门方向会是什么?近十年来逐步发展的有机电化学合成很可能接此重任。电化学在有机合成中已经取得了一些重大的突破,例如P. S. Baran课题组报道了电化学烯丙基位氧化(Nature, 2016, 533, 78-81,点击阅读详细)及S. S. Stahl课题组报道了电化学醇氧化成醛的反应(Nature, 2016, 535, 406-410,点击阅读详细)。近日,武汉大学的雷爱文教授(点击查看介绍)课题组报道了电极作用下吲哚与硫酚的脱氢偶联反应高效构建C-S键,这是首例结合电化学的C-S键构建反应。
首先作者选择N-甲基吲哚与4-氯苯硫酚作为模板底物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通过对电流大小、盐、溶剂以及电极种类进行了筛选,发现采用Pt电极、电流为12 mA、LiClO4作为盐、乙腈为溶剂时,反应效果最好。
图1. 条件优化。图片来源: Angew. Chem. Int. Ed
随后,作者对该类反应的底物适用性进行了考察(图2),他们发现多数不同取代基取代的硫酚反应效果较为理想,而4-甲氧基硫酚反应效果较差,产率只有38%。作者同样对不同吲哚底物的反应效果进行了考察,同样得到令人满意的底物普适性。
图2. 底物拓展。图片来源:Angew. Chem. Int. Ed
作者随后同样尝试了其它富电子底物的反应情况(图3),证明该反应具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富电子底物如芳香醚、胺、酚、吡咯、噻吩等底物均可发生反应。
图3. 不同富电子底物的反应情况。图片来源:Angew. Chem. Int. Ed.
作者还对该反应进了机理验证(图4),首先在反应体系中加入自由基抑制剂TEMPO,发现该反应完全被抑制,这说明该类反应很可能经由自由基历程;随后作者尝试对反应自由基中间体进行捕获,加入了15倍当量的P(OEt)3,得到64%的产物4a,这说明在反应体系中可能存在吲哚自由基中间体;作者接着在标准条件下不加入吲哚底物,发现反应定量得到二硫醚产物,说明在反应条件下可能存在二硫醚中间体;最后作者尝试了标准条件下吲哚与二硫醚反应,反应中额外加入甲醇作为质子源,最终以56%的产率得到偶联产物3aa,该结果表明反应中可能涉及吲哚与二硫醚的偶联过程。
图4. 机理验证。图片来源:Angew. Chem. Int. Ed.
通过对反应中二硫醚浓度的检测(图5, (a)),可以看出反应初始便生成大量二硫醚,随着反应的进行,二硫醚的浓度几乎保持不变,但只维持在40%左右的产率,这说明反应过程中二硫醚同时参与了反应。通过对原料1a及2a的循环伏安图(图5, b)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电压达到1.28 V时两者即可发生氧化,而反应过程中电压为1.8-2.2 V,因此存在以上氧化过程。
图5. 反应中产物产率曲线图(a)及循环伏安图(b)。图片来源: Angew. Chem. Int. Ed.
通过以上信息,作者提出该反应可能的机理。在Pt电极阳极作用下,硫酚发生单电子转移氧化成自由基,自由基随后迅速二聚成二硫醚。同时,在Pt电极阳极作用下,N-甲基吲哚也被氧化成吲哚自由基中间体与硫自由基或二硫醚反应,进而去质子生成偶联产物。反应过程中伴随着阴极还原硫酚产生氢气。
图6. 反应机理。图片来源:Angew. Chem. Int. Ed.
——总结——
雷爱文课题组报道了电极作用下N-甲基吲哚与硫酚偶联高效构建C-S键。反应温和高效,底物适用性好,且体系简单,环境友好。期待电化学在有机合成方法学中取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或点此查看原文):
Electrocatalytic Oxidant-Free Dehydrogenative C−H/S−H Cross-Coupling
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3009-3013, DOI: 10.1002/anie.201700012
导师介绍
雷爱文
http://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13557
(本文由Chem-Stone供稿)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 ( 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