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X-MOL首页行业资讯 › 海绵状凝胶?海绵?还是……凝胶?

海绵状凝胶?海绵?还是……凝胶?

看到这个极为怪异的题目,各位读者也许觉得笔者不知所云,这也是笔者第一次读到今天想要介绍的这篇文章时的感受。今天要介绍的这篇文章所要探讨的,是关于海绵与凝胶的问题。海绵与凝胶都是比较常见的吸收液体的材料,在我们的认知里,海绵通常是一种具有较大孔径的多孔材料,而凝胶的孔似乎就要小的多了。抛开对孔径的认知,海绵与凝胶在吸满水后都会变得透明,表观上有时候的确也难以区分。比如下面这张图,你觉得是海绵,还是凝胶?

海绵状凝胶。图片来源:Angew. Chem. Int. Ed.


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Alexander L. Yarin教授与德国拜罗伊特大学Andreas Greiner教授最近在Angew. Chem. Int. Ed. 上发表论文,首次提出了海绵状凝胶(spongy gel)这一概念。先甭管你是认同他们的概念,我们先来一起读一读这篇论文。


对比与传统的有机凝胶,海绵状凝胶有截然不同的制备方法。传统的有机凝胶是通过“自下而上”的方法构建的,即将有机凝胶因子加入有机溶剂中,有机凝胶因子在溶剂中形成网络结构,从而形成凝胶;而他们提出的海绵状凝胶则是“自上而下”制备而来,即首先将电纺的纳米短纤维堆砌成三维网络结构,再由其吸收有机溶剂而得。

两种制备过程。图片来源:Angew. Chem. Int. Ed.


这样做的优势在于,凝胶的结构可控性更强,且其对杂质的敏感度有所降低。不过,海绵状凝胶显然不是有机凝胶,前者的构筑单元是纳米纤维,而后者则是有机小分子。

凝胶状海绵形貌。图片来源:Angew. Chem. Int. Ed.


另一方面,纳米纤维堆砌的结构对溶剂的稳定性也较差,因此在吸收溶剂前,需要用气相沉积法沉积一层聚对二甲苯,以提高纳米纤维海绵的稳定性。海绵表现出疏水性,其接触角在130度以上。随后他们还对水和乙醇在海绵中的蒸发行为进行了研究,表明其对可浸润溶剂乙醇与不可浸润溶剂水的蒸发过程均可用d2蒸发模型描述,且蒸发行为均可视为实时收缩的溶剂团。最后他们对海绵状凝胶进行了流变学测试,测试结果也表明储能模量大于损耗模量,表现出凝胶的性质。


最后,笔者想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实际上,凝胶和海绵有许多独特的区别,这些性质上的差别多是孔径差异所致。比如,海绵通过挤压能够轻易的将吸收的溶剂释放出来,而凝胶则较难通过这种方式释放溶剂。是否可以认为,凝胶是将孔径不断缩小的海绵呢?另一个笔者想提出的观点是,凝胶吸水往往被认为是渗透压所致,而海绵则是表面张力或者说毛细作用的结果。从这一点上来看似乎两者又有很大的区别。那么,读者亲们,你对这事儿怎么看呢?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或点此查看原文):

Spongy Gels by a Top-Down Approach from Polymer Fibrous Sponges

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3285-3288, DOI: 10.1002/anie.201611787


(本文由YHC供稿)


X-MOL材料领域学术讨论QQ群(338590714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阿拉丁
经济学SSCI期刊
英语语言编辑翻译加编辑新
加速出版服务新
1212购书送好礼
Springer旗下全新催化方向高质新刊
动物学生物学
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
专注于基础生命科学与临床研究的交叉领域
传播分子、细胞和发育生物学领域的重大发现
聚焦分子细胞和生物体生物学
图书出版流程
快速找到合适的投稿机会
热点论文一站获取
定位全球科研英才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合作刊
上海交大
华南理工
西湖大学
上海交大
深圳湾
南开大学
清华大学
新加坡
加州大学
宁波
ACS材料视界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