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解读之后,有X-MOL对通讯作者Leif Hammarstrom教授的独家采访,以及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耶鲁大学教授James Mayer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物理有机化学泰斗程津培教授受邀对论文的专家点评。内容精彩,不容错过。
近日,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Leif Hammarström教授(共同通讯)、Starla D. Glover副教授(共同通讯)、博士生Robin Tyburski(共同一作)和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博士后刘天飞(共同一作,现任特聘研究员,隶属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致力于有机反应机理研究,课题组主页)共同合作,在《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JACS)上,以“质子耦合电子转移研究准则(Proton-Coupled Electron Transfer Guidelines, Fair and Square)”为题发表Perspective文章。该文受JACS前主编Peter J. Stang教授邀请撰写,是“质子耦合电子转移(Proton-coupled electron transfer,PCET)”领域在JACS 上发表的第一篇进展性和前瞻性文章,为PCET过程规范了概念,为研究PCET反应制定了准则,对引领PCET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图1. Chem is tree:PCET反应机理研究为生命体系、无机体系、材料体系、有机体系和金属有机体系的能量和物质转化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PCET过程是自然和人工系统能量、物质转换反应的基础,在催化和合成化学等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图1)。JACS 最近一期(2021,Volume 143, Issue 2)上的75篇学术论文中,就有5篇标题中包括“Proton-coupled electron transfer”,占十五分之一,该领域作为化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可见一斑。质子和电子转移的相互依赖带来了丰富的反应机理,包括电子和质子分步发生(电子先转移质子后转移的ETPT或者质子先转移电子后转移的PTET)的反应机制,以及电子和质子通过协同的途径发生耦合式协同转移(Concerted Proton-Electron Transfer, CPET或CEPT)的反应机制。其中,通过耦合式协同转移(CPET或CEPT)途径,电子和质子可以同时发生转移且只经历单一的反应过渡态,避免了分步途径中所经历的高能量中间体的形成,从而实现反应热力学驱动力的最优化(图2)。该过程在无机体系、材料体系、有机体系、有机金属体系和生物体系中涉及C-H、N-H、O-H、S-H和M-H键(M为金属)的形成和断裂过程中都普遍涉及到。
图2. PCET反应模式(左)以及在PCET反应能量-坐标图中体现的CEPT协同过程的单一反应过渡态能量优势示意图
近年来,PCET过程的概念也越来越得到了有机合成化学家的重视,涌现出很多利用协同CEPT过程反应过渡态低能量优势的合成方法学文献。[1,2] 然而,作者在文献调研的过程中发现,虽然有很多文章借用了PCET的概念,但仍然因为对基元反应类型认识不足,出现了一些引用错误:例如将氢原子转移反应(Hydrogen Atom Transfer, HAT)或其他反应机理类型与PCET反应混为一谈,等等。这一现象给读者造成了一定的困惑,也给研究人员的研究方向带来一定程度的困扰(图3)。因此现在非常有必要及时对PCET过程的概念范围进行梳理和规范、对PCET的理论进行系统性总结、对研究方法制定准则,同时对未来PCET过程在各相关领域的健康发展进行规划和展望,这也是作者受邀撰写本文的根本初衷之一。
图3. 最近的有机合成方法学报导中正确的引用PCET概念的案例(a[3]、b[4]),不合理的引用PCET概念的案例(c[5]、d[6]、e[7])及其对应的正确概念。
在本文的第一章,作者首先对电子转移和质子转移可以耦合发生的原因进行了解答:作者分别从两个基本热力学角度进行了定性分析,包括基础物理化学中离子溶剂化静电成分的吉布斯自由能(波恩方程, Born Equation),和从分子发生PCET反应后产物或者中间体的路易斯结构在通过共振结构稳定性。作者指出这两个方面的定性分析可以用来找出具有强电子-质子耦合的PCET反应。同时,作者指出在较大的电子转移驱动力(ΔE°)和质子转移驱动力(ΔpKa)间隔中的质子和电子耦合使得人们更有可能观测到协同电子质子转移过程(CEPT);作者进一步对分步反应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复杂反应动力学情况进行了系统的分类讨论,包括存在预平衡的分步电子转移质子转移反应(ETPTpre-eq)和分步质子转移电子转移反应(PTETpre-eq),以及第一步反应很慢作为限速步骤的两类分步反应类型(ETPTET-lim和PTETPT-lim)。
本文的第二章中,作者简介了电子转移(ET)理论和质子转移(PT)理论,并且对Sharon Hammes-Schiffer教授等发展的质子耦合电子转移(PCET)理论进行了系统的介绍。特别在讨论PCET反应理论的时候,作者也对氢原子转移(HAT)和协同质子耦合电子转移(CEPT)在概念和范畴上进行了详细区分;而往往由于两者之间的细微差别,这非常容易被人忽视。作者提出三点要点:(1)如果R-H键的氧化断裂过程中,电子和质子是转移到不同的受体上,这明显不是HAT过程,而被定义为多边或者双向协同质子耦合电子转移过程(“multi-site” or “bidirectional” CEPT);(2)另一方面,电子和质子同时转移到同一个受体上,如果两者转移到受体分子的不同轨道上,这是典型的CEPT过程而不是HAT过程;(3)HAT是绝热(adiabatic)转移过程,而CEPT过程是非绝热(non-adiabatic)过程。HAT过程和CEPT过程两种机理的区别不仅仅在理论讨论上有重要意义,并在分别对应的反应动力学同位素效应(KIE)和溶剂相关等方面的实验现象上有明显的区别。同时,作者通过已发表的实验证据,对PCET的理论建设过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回顾。
本文的第三章中,作者对如何通过理论和实验确定PCET反应机理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包括以下五个步骤和方法:(1)使用热力学参数排除不可能发生的PCET反应机理;(2)PCET反应体系的反应动力学同位素效应(KIE);(3)PCET反应动力学参数的观测值和反应温度的相关;(4)作者课题组原创的PCET反应动力学参数的观测值和反应压力的相关 [8];(5)反应动力学参数的观测值和反应驱动力的相关。
图4. 五种可能的反应机理(CEPT、PTETpre-eq、PTETlim、ETPTpre-eq、ETPTlim)发生时反应观测速率常数和反应驱动力之间相关性的关系图。
在第四章中,作者进一步总结了控制不同PCET反应机理间竞争的因素,归纳了五种可能的反应机理(CEPT、PTETpre-eq、PTETlim、ETPTpre-eq、ETPTlim)分别发生时反应观测速率常数和反应驱动力之间相关性的示意图(图4)。同时,作者系统性的讨论了如何通过实验和反应驱动力变化判定PCET反应的机理,如何通过分子结构和试剂的改变在不同PCET反应机理间实现切换调控。在本章最后但最重要的是,作者通过对刘天飞等在有机金属钨氢体系已发表数据(图5)[8,9] 的进一步理性分析,整理了电子转移驱动力(ΔE°)、质子转移驱动力(ΔpKa)、重组能和动力学常数指前因子四个变量(原文表格1),描绘了不同反应驱动力和变量情况下的反应机理和反应驱动力相关的相图(Zone Diagrams,图6)。这是第一次对PCET反应机理和反应驱动力相关相图的描绘,也是第一次从实验观测数据中总结出调控或者切换PCET反应机理的普适规律。
图5. 有机金属钨氢体系反应观测速率常数和反应驱动力之间相关性的关系图
图6. 不同反应驱动力和变量情况下的反应机理和反应驱动力相关的相图。
文章的最后一章,在有机合成化学领域、在天然酶反应机理和模拟、金属氧化物和非均相催化剂等领域中,作者对PCET反应的机理研究是如何促进涉及氧化还原过程的理性合成设计进行了展望。同时,作者指出了PCET机理的基础研究中仍然需要继续发展和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包括:(1)激发态PCET反应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发展;(2)预测改变质子隧穿距离对协同CEPT反应速率的影响仍存在困难;(3)协同反应中电子转移驱动力和质子转移驱动力的非对称相关的原因仍然存在争论;(4)曾经在理论上一度认为无法观测到的马库斯反转区居然通过实验被观测到 [10],等等。
总的来说,本文规范了PCET过程的概念范围、总结了PCET的理论、为PCET的研究方法制定了准则,同时对未来PCET过程在各相关领域的健康发展进行规划和展望。从文中可以看到,巧妙设计分子提供合成模型体系将给我们带来更多的范例。基础实验研究和理论结合为发展PCET的知识体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为PCET在合成上的理性应用带来更多强大的准则和预测工具。
在文章的致谢部分,刘天飞博士以个人名义祝贺南开大学化学学院百年院庆。
图7. 刘天飞以个人名义祝贺南开大学化学学院百年院庆
图8. Leif Hammarstrom课题组PCET项目团队部分前成员和现成员在2018年第三届PCET国际会议的合影。本文作者为前排的Leif Hammarstrom教授、后排左三刘天飞、后排左四Robin Tyburski、后排右一Starla D. Glover。
文章的最后一章,在有机合成化学领域、在天然酶反应机理和模拟、金属氧化物和非均相催化剂等领域中,作者对PCET反应的机理研究是如何促进涉及氧化还原过程的理性合成设计进行了展望。同时,作者指出了PCET机理的基础研究中仍然需要继续发展和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包括:(1)激发态PCET反应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发展;(2)预测改变质子隧穿距离对协同CEPT反应速率的影响仍存在困难;(3)协同反应中电子转移驱动力和质子转移驱动力的非对称相关的原因仍然存在争论;(4)曾经在理论上一度认为无法观测到的马库斯反转区居然通过实验被观测到 [10],等等。
Leif Hammarström教授独家专访纪要
我认为,正如您在这个问题上所说的那样,实验可以促进理论研究,理论也可以启发实验研究。当两个领域相互交流并相互促进时,该领域将更快、更自信地向前发展。实验检验理论预测与理论解释实验一样重要,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其协同共进。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或点此查看原文):
Proton-Coupled Electron Transfer Guidelines, Fair and Square
Robin Tyburski#, Tianfei Liu#, Starla D. Glover*, and Leif Hammarström*
J. Am. Chem. Soc., 2021, 143, 2, 560–576, DOI: 10.1021/jacs.0c09106
导师介绍
课题组主页
https://www.x-mol.com/groups/Tianfei_Liu
参考文献:
1.Emily C. Gentry, Robert R. Knowles* Acc. Chem. Res., 2016, 49, 1546 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accounts.6b00272
2.Jin-Dong Yang; Pengju Ji; Xiao-Song Xue; Jin-Pei Cheng*, J. Am. Chem. Soc., 2018, 140, 8611 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jacs.8b04104
3.Kyle T. Tarantino, Peng Liu, Robert R. Knowles*, J. Am. Chem. Soc., 2013, 135, 10022 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ja404342j
4.Gilbert J. Choi, Robert R. Knowles* J. Am. Chem. Soc., 2015, 137, 9226 DOI: 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jacs.5b05377
5.Máté J Bezdek; Paul J. Chirik* 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 2224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nie.201708406
6.Guoyu Zhang, Liang Fu, Pinhong Chen, Jianping Zou*, Guosheng Liu* Org. Lett., 2019, 21, 5015 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orglett.9b01607
7.Lalita Tanwar, Jonas Börgel, Tobias Ritter*, J. Am. Chem. Soc., 2019, 141, 17983 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jacs.9b09496
8.Tianfei Liu(contributed equally), Robin Tyburski(contributed equally), Shihuai Wang, Ricardo Fernández-Terán, Sascha Ott, Leif Hammarström*, J. Am. Chem. Soc., 2019, 141, 17245. 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jacs.9b08189
9.Tianfei Liu, Meiyuan Guo, Andreas Orthaber, Reiner Lomoth, Marcus Lundberg, Sascha Ott, Leif Hammarström*, Nat. Chem., 2018, 10, 88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18-0076-x
10.Giovanny A. Parada, Zachary K. Goldsmith, Scott Kolmar, Belinda Pettersson Rimgard, Brandon Q. Mercado, Leif Hammarström*, Sharon Hammes-Schiffer*, James M. Mayer* Science, 2019, 364, 471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4/6439/471.abstract
扩展阅读:
1. 催化剂理性设计序章
2. 深海探索和PCET反应
4. Acc. Chem. Res.:质子耦合电子转移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5. 程津培院士课题组:键能方法学创新与当代有机化学的理性发展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 ( 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