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X-MOL首页行业资讯 › “革兰氏染色”,教科书上的又一处错误?

“革兰氏染色”,教科书上的又一处错误?

1884年,丹麦医师、细菌学家Hans Christian Joachim Gram创立了革兰氏染色法,在接下来的一个多世纪里,这种简便快捷、结果可靠的细菌染色鉴别方法成为了微生物学最最经典的鉴别方法之一,至今都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

革兰氏阳性菌(左侧)和革兰氏阴性菌(右侧)

图片来源:ScienceNews.org


目前的教科书在解释革兰氏染色法机制的时候,一般都描述结晶紫染料会穿透细菌的细胞质膜而进入细菌细胞,然后发生一系列的反应。革兰氏阳性菌脱色后仍然呈现紫色,而阴性菌脱色后不会呈现紫色,为了便于观察,再用番红染液复染使之呈现红色。

图片来源:gmgmesjwk.pbworks.com


但美国天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的科学家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则颠覆了我们对革兰氏染色法的认知。他们采用完全互补的时间分辨方式(二次谐波光散射和亮场透射显微镜)实时观察革兰氏染色的全过程。结果表明,结晶紫在对细菌进行染色时,并不能轻易穿过细菌的肽聚糖网状结构(peptidoglycan mesh,PM)和细胞质膜(cytoplasmic membrane,CM),也不能随后进入细胞质,相反,结晶紫会停留在肽聚糖的网状结构中。这一结果显然与我们所熟知的革兰氏染色机制不符,也颠覆了之前的理论依据。


肽聚糖是被糖填充的聚合物,细菌表面都被肽聚糖包裹。不同的细菌肽聚糖的厚度和完整性不同。结晶紫在肽聚糖的捕获过程,其实就是革兰氏染色的机制。正是因为不能迅速穿过肽聚糖网状结构,结晶紫才特别适合于革兰氏染色。

尽管革兰氏染色法的机制与之前所学不同,但在细菌鉴定检测方面,仍然是一个经典方法。而且,对于染色机制的深入了解,有助于科学家们开发设计新的细菌染色剂。


这一研究成果发表于《ACS Chem. Biol.》上。


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chembio.5b00042

https://www.sciencenews.org/article/bacteria-staining-method-has-long-been-misexplained?mode=topic&context=43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阿拉丁
聚焦分子细胞和生物体生物学
土地利用科学可持续发展
环境污染物生物利用率
增材制造
人文社科优质期刊精选-信息流
盛夏钜惠 冰爽畅读新
“转化老年科学”.正在征稿
化学工程
加速出版服务
wiley你是哪种学术人格
细胞生物学
100+材料学期刊
人工智能新刊
经济金融主题广泛投稿到在线出版
影响因子盘点2200份期刊
人文艺术Q1好刊
妊娠期血压
图书出版流程
征集眼内治疗给药新技术
英语语言编辑服务
100+临床期刊
生物医学数据成像与可视化
快速找到合适的投稿机会
动态系统的数学与计算机建模
热点论文一站获取
天然纤维材料
口腔微生物
英语语言编辑翻译加编辑
材料学领域约200份+SCI期刊
定位全球科研英才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合作刊
东北石油大学合作期刊
动物源性食品遗传学与育种
专业英语编辑服务
多次发布---上海中医药
武汉大学
美国伊利诺
德国
美国
中山大学
南科大
香港大学
上海交大
有机所
ACS材料视界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