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X-MOL首页行业资讯 › 中国药科大学尤启冬教授团队开发新型抗贫血药物

中国药科大学尤启冬教授团队开发新型抗贫血药物

肾性贫血是慢性肾病(CKD)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可加速CKD进展至终末期肾病,显著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增加死亡率。肾性贫血产生的主要原因为内源性红细胞生成素(EPO)分泌不足。重组人EPO(rhEPO)及其生物类似物为数十年来治疗肾性贫血的最常用药物,但此类药物需皮下或静脉注射,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差,而且通过外源性注射rhEPO将使得血液EPO水平迅速升高,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压等副作用。此外,注射rhEPO将导致铁吸收障碍,因此往往还需补充大量铁剂。中国CKD患病率为成年人群的10.8%,患者人数为1.2亿,其中100-200万患者是终末期肾病患者需要接受透析或肾移植治疗。但目前的透析治疗需求远未被满足,治疗率不足15%,大部分病人因经济原因被挡在医院的透析室门外,更有患者被逼无奈自制“血透机”。2009年北京通州患者自助透析室被取缔事件轰动全国。此外,江苏一患者依靠自制血液透析仪,成本仅60元/次,奇迹般存活13年。这些肾透析患者无法负担高昂的治疗费用,而自助透析的安全隐患大,因此急需更多治疗方案为他们提供保障。


近年来,生物学机制研究揭示,内源性EPO的产生受缺氧诱导因子(HIF)所调控,而脯氨酰羟化酶(PHD)是机体感受氧气调控HIF通路的关键酶,该研究已被授予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点击阅读详细)。PHD抑制剂可阻断HIF-α的翻译后羟基化修饰,使得HIF逃脱被“VHL-泛素化-蛋白酶体”系统降解的命运,实现稳定HIF并诱导HIF功能性转录,进而上调内源性EPO水平与促进铁吸收,从而综合促进红细胞生成,模拟机体生理调控机制、有效纠正肾性贫血。相比于传统生物药rhEPO,小分子PHD抑制剂具有可口服、安全性高等优势,为肾性贫血治疗揭开新篇章。


目前国际上研究进展最快的PHD抑制剂是珐博进(FibroGen)公司研制并与阿斯利康公司联合开发的罗沙司他(Roxadustat, FG-4592)。罗沙司他于2018年12月18日于中国获批上市,成为第一个NMPA先于FDA和EMA在华获批的全球首创抗肾性贫血的小分子药物。此外,Vadadustat(AKB-6548)和Daprodustat(GSK1278863)也于2020年6月29日在日本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慢性肾病所引发的贫血。PHD抑制剂未来市场竞争较为激烈,给相应患者的经济负担带来切身利好。近日,中国药科大学尤启冬教授(点击查看介绍)课题组基于靶标-小分子复合物结构特征,采用骨架迁越策略,创新设计了一系列5-炔基吡啶甲酰甘氨酸类PHD小分子抑制剂,并成功获得安全、口服有效的小分子17,该分子已经开展肾性贫血相关的临床研究。


在这项研究中,基于临床上进展最快的PHD抑制剂FG-4592,在分析其与靶标结合模式的基础上,作者创造性地用炔基吡啶母核替换异喹啉母核,得到一系列新型5-炔基吡啶类PHD抑制剂。进一步通过构效关系及成药性优化研究,得到优选化合物17,其对PHD2酶的体外抑制IC50为64.2 nM,优于FG-4592近10倍。化合物17在细胞水平也展示出了较优的HIF稳定活性和EPO诱导效果。体内研究表明,化合物17能够显著提升C57BL小鼠血浆EPO和网织红细胞水平。同时,化合物17对C57BL贫血小鼠模型也有明显的改善贫血作用,更重要的是相较于FG-4592,化合物17对血红蛋白的上调作用更加温和,更接近生理状况,这预示化合物17对贫血治疗可能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全面的成药性评价显示化合物17具有较好的理化性质、肝微粒体稳定性、同源酶选择性和药代动力学性质,并且大鼠和猴重复给药毒性和遗传毒性试验证明化合物17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以上结果表明化合物17是一个安全有效的口服小分子PHD抑制剂,可作为肾性贫血治疗药物进一步临床开发。至此,诺奖级概念再添新兵,未来有望实现对肾性贫血的治疗,突出优势,剑指肾性贫血的百亿市场。


这一成果近期发表在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上。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或点此查看原文):

Discovery of Clinical Candidate (5-(3-(4-Chlorophenoxy)prop-1-yn-1-yl)-3-hydroxypicolinoyl)glycine, an Orally Bioavailable Prolyl Hydroxylase Inhibitor for the Treatment of Anemia

Xiaojin Zhang,1* Yonghua Lei,1 Tianhan Hu, Yue Wu, Zhihong Li, Zhensheng Jiang, Changyong Yang, Lianshan Zhang, Qidong You *

J. Med. Chem., 2020, 63, 10045–10060. DOI: 10.1021/acs.jmedchem.0c01161


导师介绍

尤启冬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49905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阿拉丁
经济学SSCI期刊
英语语言编辑翻译加编辑新
加速出版服务新
1212购书送好礼
Springer旗下全新催化方向高质新刊
动物学生物学
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
专注于基础生命科学与临床研究的交叉领域
传播分子、细胞和发育生物学领域的重大发现
聚焦分子细胞和生物体生物学
图书出版流程
快速找到合适的投稿机会
热点论文一站获取
定位全球科研英才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合作刊
上海交大
华南理工
西湖大学
上海交大
深圳湾
南开大学
清华大学
新加坡
加州大学
宁波
ACS材料视界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