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X-MOL首页行业资讯 › 复旦大学余学斌、夏广林等AM:构建异质结构助力金属氢化物的可逆储氢

复旦大学余学斌、夏广林等AM:构建异质结构助力金属氢化物的可逆储氢

氢被认为是一种可持续和清洁的能源载体,安全、高容量氢存储技术的缺失被认为是氢能经济广泛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由于金属氢化物中的Mg(BH4)2具有极高的重量和体积储氢容量,因而被广泛认为是具有应用前景的储氢材料。但是,氢的扩散速率缓慢,传质能垒高等问题,使得Mg(BH4)2存在可逆储氢差、吸放氢工作温度高等难题,这严重制约了该材料的实际应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研究者们通过空间限域减小Mg(BH4)2的颗粒尺度,降低了吸放氢反应过程中氢扩散和传质路径,进而促进放氢产物MgB2的形成,有效提高了Mg(BH4)2的放氢性能。但是,由于MgB2具有稳定的B-B键,而且H原子在MgB2扩散势垒较大,因此,即使在高达15MPa的压力下,空间限域的MgB2纳米颗粒也难以完全转换为Mg(BH4)2,其可逆吸氢效率仍然低于20%。


近日,复旦大学余学斌教授、夏广林青年研究员以及集美大学陈晓伟副教授通过在MgH2纳米颗粒内部均匀构建异质结构大幅改善了Mg(BH4)2的综合储氢性能。如图1所示,研究人员以具有优异储氢性能的MgH2纳米颗粒(平均粒径约为10 nm)为反应基体,通过调控MgH2与B2H6之间的原位固气反应,在MgH2颗粒表面均匀制备了Mg(BH4)2壳层,形成了具有均匀核壳结构的Mg(BH4)2@MgH2纳米颗粒。该方法不仅可以实现Mg(BH4)2纳米壳层的均匀制备,而且还进一步减小了内部MgH2纳米颗粒的粒径,进而同时降低了Mg(BH4)2和MgH2的储氢温度,并提高了系统的实际可逆储氢容量。

图1. Mg(BH4)2@MgH2纳米颗粒的制备路线图


吸放氢性能研究显示,MgH2和Mg(BH4)2的放氢温度随着颗粒尺度的减小而逐渐降低。通过构建Mg(BH4)2@MgH2纳米颗粒,MgH2和Mg(BH4)2的放氢温度可以分别降低到191 ℃和242 ℃。更为重要的是,可逆循环性能证明,在MgH2存在的条件下,所制备的Mg(BH4)2的可逆循环效率可以达到68%,而纯Mg(BH4)2纳米颗粒的可逆效率则只有34%。研究人员通过理论计算结果证明,虽然MgB2加氢生成Mg(BH4)2的整体可逆反应过程为热力学吸热反应,但是,在起始加氢过程中,MgB2中的B-B键断裂后生成B-H键为吸热过程,这就使得Mg(BH4)2的实际可逆储氢性能较差。与之相对比,在Mg(BH4)2@MgH2异质结构中,MgH2的H原子可以与MgB2中稳定的B-B键相互作用,使得部分B-B键自发断裂逐渐生成B-H键,从而在热力学方面进一步改善了Mg(BH4)2的可逆储氢性能。

图2. 第一性原理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结果


循环性能测试证明,结合MgH2纳米颗粒本身所具有的稳定可逆性,所制备的Mg(BH4)2@MgH2纳米颗粒在8次吸放氢循环后具有约为4.8wt%的系统储氢容量。

图3. Mg(BH4)2@MgH2纳米颗粒的循环吸放氢性能


这一成果近期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 上,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王嫣然和集美大学陈晓伟博士。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或点此查看原文):

Heterostructures Built in Metal Hydrides for Advanced Hydrogen Storage Reversibility

Yanran Wang, Xiaowei Chen, Hongyu Zhang, Guanglin Xia,* Dalin Sun, Xuebin Yu*

Adv. Mater., 2020, DOI: 10.1002/adma.202002647


研究团队简介


余学斌教授先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新型储氢材料,燃料电池材料、电池正负极材料及相关的理论模拟计算等,在Progress of Materials Science,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dvanced Materials等学术期刊上发表了200余篇论文,连续入选 2014-2018年 Elsevier 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能源)。共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15项已经授权),英国专利2项。2014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


由于科研工作需要,课题组长期招聘博士后研究员,请有意者将个人详细简历和所有论文、论著PDF文件发至:yuxuebin@fudan.edu.cnxiaguanglin@fudan.edu.cn,邮件主题为“博士后申请+姓名”,感谢大家支持!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16955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阿拉丁
分享您的投稿习惯
经济学SSCI期刊
英语语言编辑翻译加编辑新
加速出版服务新
1212购书送好礼
Springer旗下全新催化方向高质新刊
动物学生物学
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
专注于基础生命科学与临床研究的交叉领域
传播分子、细胞和发育生物学领域的重大发现
聚焦分子细胞和生物体生物学
图书出版流程
快速找到合适的投稿机会
热点论文一站获取
定位全球科研英才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合作刊
南科大
上海交大
西湖大学
上海交大
爱尔兰
清华大学
福州大学
兰州化物所
南京大学
厦门大学
ACS材料视界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