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X-MOL首页行业资讯 › Science:“硼铋生辉”——铋氧化还原催化芳基硼酸酯的氟化反应

Science:“硼铋生辉”——铋氧化还原催化芳基硼酸酯的氟化反应

在有机合成中,均相过渡金属催化能快速、直接地实现复杂的官能团化。这些反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贵金属在不同氧化态间轻松循环的能力(图1A)。为了提供更可持续的催化策略,除了尝试揭示地球上储量丰富的过渡金属(Fe、Ni、Co、Cu、Mn和Cr)的反应性外,化学家也试图开发和利用d-区之外的类过渡金属的反应性。铋(Bi)是一种地球储量丰富且廉价的主族元素,其氧化还原性质目前并未充分探索。Bi在催化中的应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Lewis酸性,目前已经实现了C–H键活化(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 3825–3829)、羰基化(Chem. Sci., 2019, 10, 4169–4176)、转移氢化(J. Am. Chem. Soc., 2019, 141, 4235–4240)以及作为自由基的引发剂(Angew. Chem. Int. Ed., 2007, 46, 1304–1306; Chem. Commun., 2018, 54, 916–919; Angew. Chem. Int. Ed., 2019, 58, 12924–12929)。


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煤炭研究所Josep Cornella教授课题组报道了一类Bi配合物(I),能够模拟过渡金属催化循环中典型的基元步骤:转金属化(TM)、氧化加成(OA)和还原消除(RE)(图1B),从而通过Bi(III)/Bi(V)氧化还原循环催化实现芳基硼酸酯类的氧化氟化,这一转化在制药和农用化学工业中应用广泛。相关成果发表在近期的Science 上。


图1. 铋模拟亲电氟化中过渡金属的基元步骤。图片来源:Science


首先,作者认为合理设计配体对于利用Bi(III)/Bi(V)氧化还原对至关重要。基于先前Bi配位化学的研究,作者选择了骨架上具有磺酰基束缚的双阴离子芳基配体(图2A)。考虑到邻位砜基的吸电子性使得Bi中心的亲电性更强,从而易于发生转金属化和还原消除,作者合成了Bi配合物(1),并与XeF2反应生成Bi(V)(> 95%的产率),X-射线分析显示为对称的Bi(V)二聚体结构(2)(图2A)。当在CDCl3中将2加热到110 °C时,氟苯(3)的产率竟达到45%。这种C-F键还原消除与先前的报道截然不同,之前通过Bi(V)氟化物热诱导C-F键形成,然而通常是底物分解或仅得到痕量氟化芳烃。作者猜测调整砜的电性可能会影响到Bi(V)中心,从而影响C-F键的形成。实际上,当用NMe代替砜基中一个O原子时(4),3的产率显著降低(28%,图2B);而当4中的甲基被CF3取代时(5),3的产率竟高达 94%,且两者均同时形成了相应的氟铋配合物(6)。45的单晶表征显示尽管它们的Bi–N键键长很接近(图2B),但CF3的吸电子性显著地促进了还原消除过程。对于Bi中心(7),当邻位带有甲基时,二氟铋配合物(8)的晶体分析结果显示为具有三角双锥几何结构(TBP)的单体五价配合物(图2C),其中两个F原子都占据锥顶位置。这种几何形状与TBP配合物的极性规则相符——最负电性和最不依赖空间的取代基总是在锥顶位置。

图2. 设计原则和概念验证。图片来源:Science


然后,作者开始探究这种异常的C-F键还原消除的机理,先合成了几种对位取代的芳基铋配合物(图3A中的5、9-13),并用XeF2氧化为相应的五价铋物种(14-19)。14在90 °C时的热分解表现出一级动力学曲线,其中氟苯(3)与氟铋配合物(6)的生成速率相等,7小时后收率达到94%(图3A1)。在25 °C范围内的Eyring分析显示焓垒很小,但出乎意料的是具有高熵变。较大、较负的熵变与过渡态下的缔合过程一致。对14-19进行热分解变为芳基氟化物(3、20-24)和6的Hammett动力学分析显示:当相对常数相对于σp+(取代基常数)作图时,具有适度的正斜率(ρ = 0.43),显示出良好的线性关系(R2= 0.9735)。这表明当芳环中有吸电子基时,还原消除的速度更快。此外,在Bu4NF(1.0 equiv.)存在的情况下,于CDCl3中90 °C下加热,14的热分解反应速率变慢。综合高的负熵值、考虑到共振效应时获得的优异线性关系、在氟阴离子存在的情况下速率较慢,作者认为阳离子中间体14-cation(图3B)与14处于平衡状态。他们提出,还原消除氟苯(3)的同时形成氟铋配合物(6)。


为了通过实验确证阳离子中间体的形成,作者推测在14中Lewis酸可以和位于锥顶且与NCF3基团处于顺式的氟配位,从而显著延长Bi-F键,形成与14-cation几何上相似的化合物。当14与1.0 equiv. BF3•OEt2在– 45 °C混合时(图3B),1H、11B、19F和13C NMR和HRMS证实了25的形成。将其加热至60 ℃,仅在5分钟内就形成了氟苯(3)和四氟硼酸铋配合物(26)。为了进一步确认26的性质, 向6中添加1.0 equiv. BF3•OEt2,立即转化为26。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四氟硼酸盐的弱配位,容易从25-cation形成326。对原位生成的25进行还原消除的Eyring分析表明,生成326时,该阳离子中间体的还原消除的熵变最小。另外,将Bi(III)化合物氧化为高价Bi(V)氟化物仅限于强氟化剂,如XeF2或F2。然而,当配合物5与1.2 equiv. 1-氟-2,6-二氯吡啶鎓27在CHCl3中于60 °C下加热,平稳的形成C-F键(图3C),较高的转化率归因于中性和空间受限的2,6-二氯吡啶配体氧化后的不稳定性(28),使得NCF3上的孤对进行配位。生成的中间体(25-cation)可以消除氟苯(3)并形成相应的铋配合物(26)。

图3. 还原消除的机理研究。图片来源:Science


为了改变催化循环,作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有机硼化合物与氯铋配合物(29)之间的转金属化过程(图4A)。利用KF作为活化剂,当硼酸(30)与29混合时,发生了平稳的转金属化(93%的收率)。当四氟硼酸铋配合物(26)进行转金属化时,以95%的产率得到5。在相同条件下,其他有机硼化合物如PhBpin(31,67%)、PhB(neop)(neop,新戊基乙二醇基)(32,72%)和(PhBO)333,80%)都能以高收率转化为苯基铋配合物(5),证明了其多功能性。为了考察两步法氟化的底物范围,作者对各种苯基硼酸的转金属化进行了研究。无论芳环上带有何种基团,均可获得优良的芳基化收率(67%-90%)。然后将所得的芳基铋配合物用27氧化(图4B),并如上所述进行反应,各种对位取代基如叔丁基(20, 85%)、三氟甲基(21,35%)、氰基(22,71%)、氯(23,57%)、甲氧基(24, 21%)、氟(34, 50%)、酯基(35,96%)和三甲基硅基(36,77%)、邻位溴(37,74%)、萘(38, 75%)、乙烯基(39, 49%)和间位甲氧基(40,93%)都能兼容该反应,生成相应的芳基氟化物。


然后,作者研究了催化循环的所有步骤。根据最初的假设(图1B),芳基硼酸衍生物向亲电性Bi(III)中心(I)的转金属化会生成芳基铋配合物(II)。随后,II可以被亲电性氟源27氧化得到包含氟化物和四氟硼酸配体的高价Bi(V)化合物(III)。该中间体快速分解形成C-F键和I,从而再生催化剂。确实,使用四氟硼酸铋配合物(26),成功地实现了基于Bi的芳基硼酸酯的氧化氟化。优化活化硼酸酯所需的氟化物后,将各种ArBpin平稳转化为相应的芳基氟化物(图4C)。使用10 mol%的铋配合物(26),苯硼酸频哪醇酯(31)以90%的收率得到氟苯(3)。还能兼容对位取代基如三甲基硅基(36,90%)、苯基(41,71%)、甲基(42,77%)、炔基(43, 67%)和溴(46,84%)。而间位取代芳基则得到了中等收率的芳基氟化物:甲氧基(40, 55%)、氰基(44, 28%)和氯(45, 36%)。π-共轭芳烃(38,49%)和邻位取代的甲基(47, 45%)也适用于这一转化。其中Bi催化剂对于反应的进行则是必不可少的。

图4. Bi-介导的有机硼化物的氟化反应底物范围。图片来源:Science


总结


Josep Cornella教授课题组报道了一种Bi配合物进行转金属化、与温和的氟化物氧化加成以及C-F键还原消除,从而生成芳基氟化物的方法。对每个步骤的详细研究为基于Bi(III)/Bi(V)氧化还原对的催化循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Bi的这种反应模式体现了类似过渡金属的行为。尽管底物范围还很狭窄,但使用通过仔细调节配体的性质形成的Bi配合物可能会扩展到其他类似情况,从而获得更多的应用价值。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或点此查看原文):

Fluorination of arylboronic esters enabled by bismuth redox catalysis

Oriol Planas, Feng Wang, Markus Leutzsch, Josep Cornella

Science, 2020, 367, 313-317, DOI: 10.1126/science.aaz2258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阿拉丁
经济学SSCI期刊
英语语言编辑翻译加编辑新
加速出版服务新
1212购书送好礼
Springer旗下全新催化方向高质新刊
动物学生物学
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
专注于基础生命科学与临床研究的交叉领域
传播分子、细胞和发育生物学领域的重大发现
聚焦分子细胞和生物体生物学
图书出版流程
快速找到合适的投稿机会
热点论文一站获取
定位全球科研英才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合作刊
浙大
日本
北大
岭南大学
深圳湾
南开大学
清华大学
新加坡
北京大学
南科大
ACS材料视界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