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浙江大学邢华斌教授与合作课题组在Science杂志发表了基于MOF杂化材料分离乙烯和乙炔的新方法(点击阅读相关)。无独有偶,就在这篇文章的“背靠背”的位置,来自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KAUST)Mohamed Eddaoudi教授团队发表了一篇“类似”的工作——利用MOF材料分离丙烯/丙烷混合物。(A metal-organic framework–based splitter for separating propylene from propane. Science, 2016, 353, 137-140, DOI: 10.1126/science.aaf6323)
Mohamed Eddaoudi教授。图片来源:KAUST
在工业生产中,丙烯的纯度对于聚丙烯的合成至关重要,除去少量的丙烷是其纯化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传统的分离方式主要是通过低温蒸馏,利用两者沸点的极小差异来实现分离。除此之外,科学家们也一直致力于发展其他的吸附与分离技术,例如π电子络合作用驱动或者基于动力学过程(即两者扩散速率差异)的物理吸附。不过,利用孔径筛分的分离过程分离效率较低。目前尚没有能够完全将丙烯从丙烷中提取出来的吸附材料见诸报道。造成丙烯与丙烷难以分离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两者具有接近的三维结构及物理性质,二是缺乏调节精度在0.2-1埃的手段来调节孔径介于3至5埃的孔(这一范围较为适合上述丙烯/丙烷分离过程)。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Eddaoudi团队构建了一种氟化的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NbOFFIVE-1-Ni(也被称为KAUST-7)。首先,吡嗪与金属离子Ni2+首先形成方形的二维网格结构,然后再与氟化的无机柱配位,形成三维结构。通过改变柱子的形状、结构与性质,可以有效阻碍吡嗪的自由转动,从而改变MOF的最终孔径与最大的开口尺寸。
图片来源:Science
这份工作很重要特点在于,他们替换了其中无机结构,实现了对孔径的精细调节。他们将(SiF6)2-替换成了具有更大阳离子配体的(NbOF5)2-,这样可以缩短相邻的氟原子中心的距离,减小孔径。实验结果表明,置换为(NbOF5)2-后,材料的有效孔径可由4.965埃缩小为3.0471埃,其最大开口尺寸也由7.314埃下降到4.752埃。造成这一改变的原因在于,相较于(SiF6)2-,(NbOF5)2-体系中上下两个无机柱的氟原子中心距离由原来的4.417埃缩小为4.000埃,使得吡嗪分子发生了一定角度的倾斜,同时限制了其转动,从而减小了方形网格的有效孔径。
图片来源:Science
研究者们发现,这样的材料对丙烯与丙烷具有十分优异的选择吸附性。在温度为298 K,压力为1 bar的情况下,该材料仅对丙烯具有吸附性。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一结果,他们测量了材料的吸附热,结果表明在仅有丙烷的情况下吸附热几乎为零。这种材料在水蒸气和H2S的氛围下依然能够保证稳定的结构。
图片来源:Science
最后,他们展示了如何将这一材料应用于实际的分离过程之中。通过一个简单的“高压吸附-惰性气体清洗-低压脱附”循环能够实现丙烷/丙炔混合物(50/50)的有效分离。该材料能够反复利用并且在循环过程中(11次循环)吸附能力没有明显的下降。在浓度变化的吸-脱附循环中,经过8分钟吸附与10分钟脱附,丙烯的分离量可达~0.6 mol/kg,也就是说,这类吸附剂的分离效率约为每小时2 mol/kg。
图片来源:Science
这项研究成果表明了可精细调控的MOF材料在气体(特别是相似气体)分离领域的独特优势,为日后的研究以及工业化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3/6295/137
(本文由YHC供稿)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 ( 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