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石墨烯是近些年商品化最为成功的科学“概念”,一定不为过。石墨烯面膜、石墨烯充电宝、石墨烯手机,甚至石墨烯内衣……石墨烯早已走出实验室走进寻常百姓家,以至于和人家聊起自己研究的是石墨烯,一点高大上的感觉都没有。
上网查“石墨烯”的结果
鉴于食堂打菜的阿姨都知道石墨烯,那么关于石墨烯的背景介绍就在此省略了(没错,我就是懒)。
但是,现代科技中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一个大众习以为常,“专家”遍地走的领域,往往正统科学界却连它最基础的方面都还没有研究通透。眼前就是一个例子:石墨烯的制备。
制备石墨烯的主流方法包括机械剥离法、外延生长法、气相沉淀法(CVD)、氧化石墨还原法,其中氧化石墨还原法,因为成本低、原料易得,被很多勤(pín)俭(qióng)的实验室选用作为获取石墨烯的途径。笔者刚进实验室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用“臭名昭著”的Hummers法制备石墨烯,体验只能用《三天三夜》这首嗨歌来形容——“完全都不会疲倦,我还要再跳三天三夜~~~”。至于制备出来的石墨烯品质如何,做过的朋友一定都清楚,大不了就再跳三天三夜……。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是,从工业化的角度来说,CVD法可能才是石墨烯生产的未来。CVD法简单概括就是在高温、惰性气体保护的环境下,向基底金属箔片通入碳源气体,使甲烷在金属基底上沉积与生长,最后再把金属表面的石墨烯剥离下来。
CVD法制备石墨烯的流程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目前主要的CVD法中,碳源气体是甲烷。但是甲烷应用价值比较高……比如可以用来炒菜(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真的饿了),同时甲烷易燃易爆,不论是储存还是运输都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这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石墨烯工业的发展。所以寻找安全、低成本、易获取的碳源就是石墨烯工业中的一个重点问题。
近期,Wiley旗下的刊物ChemSusChem 发表了一篇来自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的研究论文,实现了以二氧化碳为碳源,在常压下高温反应,一步法CVD制备石墨烯。
反应装置与原理图。图片来源:ChemSusChem
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就能够获取,在环保人士眼中还是破坏环境、导致温室效应的元凶之一,如果能利用二氧化碳生产高价值的石墨烯,显然是变废为宝,功德无量。
事实上,过去曾报道过一些基于两步CVD法,或者电化学沉积法实现利用二氧化碳制备石墨烯,但是制备出的产品产率较低,层数较高,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研究人员尝试了多种组成的金属基底。图片来源:ChemSusChem
本研究中,KIT的研究人员从金属基底出发,在Cu、Pd的比例、组合方式各不相同的金属基底上沉积二氧化碳,通过拉曼光谱观察产物的D、G、2D峰,通过AFM对产物的厚度进行表征,通过SEM对产物的形貌进行观察,研究了石墨烯产物与金属基底的关系。结果发现,在这种制备方法中,金属基底不仅仅作为二氧化碳沉积的载体,同时也作为反应的催化剂。
进一步的研究显示,这种反应的金属基底中需要含量较高的Cu,只有Cu的含量超过82 at%时,才能够获得较好的二氧化碳转化效率。这可能是由于Cu含量的增高有助于提升基底对二氧化碳的吸附,而Pd含量的增高则会减少二氧化碳的还原。
对制备的石墨烯进行拉曼光谱、TEM等表征。图片来源:ChemSusChem
基于实验结果与文献报道,研究人员提出了该反应的可能机理:(1)二氧化碳中的碳原子与Cu-Pd基底相互作用,弱化二氧化碳中的一根C=O键,导致一个氧原子稳定性下降;(2)环境中的氢气与二氧化碳中稳定性下降的氧原子反应,产生水、一氧化碳,或其它含有C、H、O的小分子;(3)CO作为前体在基底表面快速沉积为石墨烯。总反应可以用下面一个方程式表达:
虽然该方法已经能够实现少层、厚度为6-10 nm的石墨烯的制备,但是该反应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反应温度较高,达到1000摄氏度,容易发生金属基底的“脱湿”(dewetting)现象,导致石墨烯的异质生长,影响产物的质量。所以,在最后的结论中,研究人员总结认为克服这一缺点将会使该方法得到更好的应用,帮助生产高品质的石墨烯。
利用SEM+EDS对催化反应的机理进行探讨。图片来源:ChemSusChem
讲到最后,很多被标题吸引进来的小伙伴应该有点失望,本来以为能刷到一个简单的石墨烯制备方法,结果却发现这根本无法在普通实验室中实现。不过,此类研究却有可能带动石墨烯工业的发展,推动石墨烯的降价,到时候咱们也可以理直气壮地让老板直接去买石墨烯回来了(虽然几乎不可能实现,但是希望总是要有的是不是~)。至于现在,还是老老实实去买石墨回来,三天三夜跳不停吧!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或点此查看原文):
Direct Conversion of CO2 to Multi-Layer Graphene using Cu-Pd Alloys
Concepción Molina-Jirón, Mohammed Reda Chellali, C. N. Shyam Kumar, Christian Kübel, Leonardo Velasco, Horst Hahn, Eufemio Moreno-Pineda, Mario Ruben
ChemSusChem, 2019, 8, 3509-3514 , DOI: 10.1002/cssc.201901404
(本文由传光簇供稿)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 ( 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