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X-MOL首页行业资讯 › JACS:化学网络结构分析启发下的二萜生物碱Arcutinidine的全合成

JACS:化学网络结构分析启发下的二萜生物碱Arcutinidine的全合成

具有高度复杂三维结构天然产物的合成策略的设计极具挑战,通过逆合成分析法,减少这些复杂结构中的桥环数量,所产生的并环体系可以启发随后的断键方式。1975年,Corey教授提出了一种格式化的“逻辑”,用于桥环类骨架逆合成,它阐述了识别‘最大桥接环’的优点,通过切断最少的化学键最大程度的简化结构,此外,通过应用二键断裂(即“双环转化”),可以快速降低逆合成方向上的目标分子复杂度,在这方面,环加成反应是不可或缺的。


二萜生物碱是一大类次生代谢物,具有高度复杂的三维结构和调节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活性。这些结构非常适合化学网络分析(chemical network analysis),化学网络结构分析可以有力地简化断键方式。2015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Richmond Sarpong教授(点击查看介绍)课题组报道了Corey化学网络分析法在合成乌头碱型(aconitine-type)二萜生物碱中的应用,包括liljestrandinine(1,图1A)。类似的分析也用于了denudatine-type生物碱,如paniculamine(2)和hetisine-type生物碱cossonidine(3)的全合成。在Corey的图形分析的基础上,作者还引入了一种基于Web的图形化算法,以便于识别任意给定结构的最大桥接环。近期,他们又在J. Am. Chem. Soc.上发表文章,将化学网络结构分析应用于确定合成arcutane-type二萜生物碱arcutinidine(4)的策略。这类天然产物包括arcutine(5)、arcutinine(6)和aconicarmicharcutinium(7)(图1B)(目前有人认为,4并非天然产物,而是天然产物5、6、7的皂解产物)。

图1. 代表性的二萜生物碱及其可能的合成关系。图片来源:J. Am. Chem. Soc.


比这些天然产物骨架更吸引人的是它们的生源合成假设途径。arcutinidine(4)可能是由Hetidine骨架的氧化和重排引起的(图1B)。这种推测的阳离子引发的重排得到了作者2015年报道的计算结果的支持。这些计算结果还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假设的生物合成的可逆过程也有可能发生(即98);这种转化可以从arcutinine骨架合成出Hetidine生物碱。此外,arcutinidine 中1-吡咯啉的氧化和水解可得到相关的二萜类atropurpuran(10)。因此,arcutinidine的合成可为进一步研究atropurpuran的可能生物合成途径奠定基础,并为其他二萜类生物碱的合成提供方法。值得一提的是,近期,秦勇教授课题组也报道了对46的全合成(J. Am. Chem. Soc., 2019, 141, 9712–9718),随后李昂教授课题组同时报道了4、5、6的全合成(J. Am. Chem. Soc., 2019, DOI: 10.1021/jacs.9b05818)。

图2. Arcutinidine的逆合成分析。图片来源:J. Am. Chem. Soc.


在考虑4的逆合成方法时,作者希望通过应用多个环加成转化来快速降低结构复杂性。应用化学网络分析法,首先确定了两个最大的桥接环,其中一个是“主”环,另一个是“信封”环(图2)。一个关键的ex-endo键的战略性断开,逆推到前体11。可利用[4+2]双环化转化得到11,这样又逆推至四环化合物1212可通过二烯体14和亲二烯体13的另一个[4+2]环加成得到,这一反应将形成两个相邻的季碳手性中心。在Diels-Alder反应中,阳离子亲双烯体具有更高的反应活性,但对含氧亲双烯体的环加成反应还没有先例,因此,本文的工作将有助于探索这些杂环阳离子的反应活性。作者期望的oxopyrrolium 13是通过已知的酰亚胺15和甲基烯醇醚16之间的Wittig反应以及随后的傅克环化而产生的。

图3. DA反应的计算化学分析。图片来源:J. Am. Chem. Soc.


首先,作者研究了二烯17和马来酰亚胺18之间的传统的环加成反应(图3)。根据HOMO-LUMO的分析(17的HOMO为-5.6 eV,18的LUMO为-2.4 eV),由于反应碳原子电性不匹配,反应活性和选择性较差。相反,oxopyrrolium 13(-4.3 eV)的LUMO与二烯14(-6.5 eV)的HOMO具有互补极化,将有助于更容易和更具选择性的环加成。


具体合成路线如下:酰亚胺15在PPh3和甲基烯醇醚16条件下,经改进版Wittig反应,得到非共轭烯烃,与DBU反应异构化后为所需的马来酰亚胺(18)。18与二烯化合物(17)进行环加成,得到的环加成产物在双键氢化后是可分离的,得到所需的异构体20。但由于环加成效率低下,作者放弃了这一合成路线。因此,作者将注意力转向双烯oxopyrrolium 13,酰亚胺18在TfOH条件下,经傅克环化反应产生了关键的三环中间体1919在AlCl3条件下和二烯14经Diels-Alder环加成反应,得到了四环化合物22,含两个新的相邻季碳中心。22包含了几乎所有arcutinine中的碳原子,并且可以实现克级规模制备。

图4. 化合物12的合成。图片来源:J. Am. Chem. Soc.


22经Rh/Al2O3和H2还原环己烯双键,再用BF3•OEt2和Et3SiH对半缩醛胺进行还原,得到酰胺23。然后用LiAlH4将酰胺基还原成相应的胺。同时,还原过程中还得到了二级醇,该醇羟基随后被重新乙酰化,得到了胺12


使用TMSI对12进行高度选择性的单脱甲基化反应,使愈创木酚24能够进行氧化去芳构化,从而得到二烯,该二烯可用来合成[2.2.2]双环。在加入原位生成的丙烯酸铅(IV)后,化合物24进行了非对映选择性的Wessely型氧化,生成了一种掩蔽的二酮中间体(25),并附加了丙烯酸酯亲二烯体。加热后,经分子内[4+2]环加成反应得到了[2.2.2]双环11,作者继续构建最后的C-C键来完成arcutinidine骨架。在秦勇教授合成atropurpuran的启发下,作者试图利用一种还原性的C-C键形成反应,即频哪醇偶联的方法。内酯11在甲醇中溶解后,得到了[2.2.2]双环的双酮和双环桥上内酯的开环产物。在同一锅中,加入SmI2使一个羰基还原去除,另一个还原为C9羟基。在此阶段,乙酸酯在微波条件下溶剂解,随后DMP氧化得到二酮26。SmI2偶联得到了所需的六环二醇(27),它具有完整的arcutinidine骨架,27的结构由X-射线晶体分析予以确证。

图5. arcutinidine(4)的全合成。图片来源:J. Am. Chem. Soc.


[2.2.2]双环27中的高张力双键还原得到饱和的arcutinidine母核(28)。用InCl3和Ph2SiHCl对邻二醇28进行处理后,C10羟基消除,随后另一烯丙位-C9羟基脱氧得到烯烃29。LiAlH4还原甲酯,然后Mukaiyama水合,在C10重新安装叔羟基,得到二醇3030中苄基在Pearlman催化剂的乙酸中氢解,再经N-氯化得到31。一级醇甲磺酰基化生成32,在DBU和NaI条件下加热32,得到具有环外烯烃的亚胺33。该亚胺通过SeO2烯丙位氧化,得到arcutinidine(4)及其C15 差向异构体(34)。


总结


Richmond Sarpong课题组报道了acrutane型二萜生物碱的全合成。其合成方法受到化学网络结构分析的启发,通过环加成反应使目标化合物的三维结构快速简化。本文报道的合成对相关同源物acrutane(5)、arcutinine(6)以及atropurpuran(10)的全合成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或点此查看原文):

Total Synthesis of the Diterpenoid Alkaloid Arcutinidine Using a Strategy Inspired by Chemical Network Analysis

Kyle R Owens, Shelby McCowen, Katherine A Blackford, Sohei Ueno, Yasuo Hirooka, Manuel Weber, Richmond Sarpong

J. Am. Chem. Soc., 2019, DOI: 10.1021/jacs.9b05815


导师介绍

Richmond Sarpong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32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阿拉丁
分享您的投稿习惯
经济学SSCI期刊
英语语言编辑翻译加编辑新
加速出版服务新
1212购书送好礼
Springer旗下全新催化方向高质新刊
动物学生物学
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
专注于基础生命科学与临床研究的交叉领域
传播分子、细胞和发育生物学领域的重大发现
聚焦分子细胞和生物体生物学
图书出版流程
快速找到合适的投稿机会
热点论文一站获取
定位全球科研英才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合作刊
南科大
上海交大
西湖大学
上海交大
爱尔兰
清华大学
福州大学
兰州化物所
南京大学
厦门大学
ACS材料视界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