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块锂电池的心中,都装着一棵“树”。咳咳,小希今天想说的可不是大家都避之不及的树枝状的锂枝晶,而是长成“棕榈树”状的铜枝晶。据说这种“棕榈树”状的铜枝晶5分钟就可以长成,还能提高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唉,同样是“枝晶”,差别咋就那么大呢?→_→
近日,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Minyang Yang课题组在Adv. Energy Mater. 杂志发表文章,他们以溴离子为独特的各向异性生长催化剂,采用简单的电沉积方法,制备了纳米棕榈树状铜枝晶@Fe2O3锂离子电池负极。他们还揭示了不同条件下铜纳米结构的生长机理,提高了电池的电化学动力学,获得优异的储能性能。
纳米“棕榈树”状铜枝晶制备示意图及电镜照片。图片来源:Adv. Energy Mater.
以铜网做电极,在CuSO4、NaBr和H2SO4组成的混合电解液中,外加−0.9到−1.8 V电压200~300秒,就能得到长2~50 μm、直径小于90 nm,长径比特别高的超细铜枝晶,枝间夹角均为规则的~60°。从照片来看,的确像极了棕榈树的叶子。那么,这种特殊的结构是怎么形成的呢?
作者给出了一个有趣的解释。在没有溴离子存在的电解液中,几乎不会产生铜枝晶的结构。加入一定浓度溴离子以后,Br-很容易吸附在铜(110)表面,形成CuBr;由于CuBr可以促进铜的生长,而CuBr的各向异性直接导致铜的各向异性生长。所以铜继续沿[110]面生长“枝干”,并沿[011]和[101]面生长“叶子”,夹角均约等于60°。
溴离子诱导纳米棕榈树Cu叶子生长。图片来源:Adv. Energy Mater.
顺着这个思路,氯离子也可以辅助枝晶铜生长。不过根据反应电位,溴的吸附倾向大于氯。这表明,溴对铜的各向异性生长的促进作用大于氯,导致棕榈树状铜的纳米结构更薄、更长。
溴、氯离子促进铜枝晶生长SEM照片。图片来源:Adv. Energy Mater.
随后,研究者利用线性扫描伏安法(LSV)和扫描电镜验证了猜想。加入溴离子后,LSV曲线在−0.3 V下可以观察到一个还原峰,源自在低沉积电压下电还原CuBr沉积所致。同时,整个电压范围内LSV曲线的增加电流归因于Br离子的催化作用。
线性扫描伏安图及不同电压下SEM图像。图片来源:Adv. Energy Mater.
研究者利用电沉积法,在”棕榈树”状铜枝晶表面均匀地修饰一层Fe2O3,并验证了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电流密度为100 mA g-1(0.1 C)时,电极的比容量可达919.5 mAh g-1;在10 A g-1(完全充电只需5分钟)高速充放电条件下,循环500次后,比容量仍有630 mAh g-1。此外,该电极还可以通过改变界面性质来控制SEI的形成,从而提高第一次循环的库仑效率,在实际应用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纳米棕榈树状铜枝晶@Fe2O3电极制备示意图。图片来源:Adv. Energy Mater.
该方法拓展了锂离子电池电极的制备方法,有望扩展到各种金属复合电极的制备,并应用于各种储能、催化、环境领域,如超级电容器、燃料电池、电催化反应和气体传感器等,具有良好的普适性。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或点此查看原文):
Ultrafine Copper Nanopalm Tree-Like Framework Decorated with Iron Oxide for Li-Ion Battery Anodes with Exceptional Rate Capability and Cycling Stability
Adv. Energy Mater., 2019, 9, 1803764, DOI: 10.1002/aenm.201803764
(本文由小希供稿)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 ( 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