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学术期刊都不再是使用固定不变的封面,而是由期刊编辑选择本期中最优秀的几篇论文,作为封面文章。一个好的学术期刊封面,需同时把握论文的学术性和配图的艺术性;既能突出亮点,又能吸引读者。
Angew. Chem. Int. Ed.(《德国应用化学》)是化学领域的顶级期刊,Angew的封面文章基本上可以说是标志着世界范围内本领域顶尖研究者所做出的最高质量的工作了。且由于Angew的封面设计相对活泼,很具有艺术感染力。因此,本人每次在阅读Angew时都忍不住对它的封面多看上几眼。笔者最近发现,不知什么时候Angew的封面上开始刮起了一阵浓浓的“中国风”。
太极是中国文化史和中国古代哲学上一个重要概念。由黑白两色鱼形构成的“太极图”也被称为“中华第一图”,从孔庙、老子白云观、中医、气功、武术的标志物到道士的道袍、算命先生的卦摊,太极图无不跃然其上。
而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作封面还是作插图,许多学者也都瞄上了它。比如,法国学者J.-M. Vincent教授选了一个中规中矩的太极图来诠释“通过光致还原实现Cu(II)催化的click反应”的研究。而与之写实风格相对,华南理工大学的江焕峰教授的封面文章——“铜催化乙酰肟与亚磺酰钠的氧化偶联反应”的配图却十分的写意。
太极图作为一种几何图形,也出现在欧洲文化、韩国国旗、新加坡空军机徽以及玻尔勋章族徽等许多地方。有的源于中国,体现着中国的哲思;也有的蕴含着不同的文明和寓意。比如下面的这个、这个、这个还有这个…
下面要说的这个真的是太霸气了!北大杨震教授和南开周其林院士,包揽了《德国应化》2011年32期的封面和封底文章。也不知道两位是私下里商量过的还是巧合?他们都同时选择了“万里长城”作为背景图片,这也真叫“无巧不成书”了!
不知道杨震教授选择“长城”时是怎样的心情?是对历经6年完成首例五味子三萜降三萜类天然产物Schindilactone A全合成,其中的艰辛和挫折的暗指呢?还是在说,这才是该家族天然产物全合成万里长城的第一步呢?周其林院士的论文配图则体现的是一个“高度”。作者在这里发展了一个新的手性三齿配体,创造了不对称氢化催化剂负载量的新记录。这也就是现在鼎鼎大名的“周其林配体”。
这个呢就更洋气了,直接把“河南大学校门”弄到了Angew的内封底上。这些全都是河南大学的江智勇课题组干的!他们的工作:“烯丙基酮和靛红的不对称vinylogous aldol反应研究”荣登Angew封面,也借机让河大在国际同行面前秀了一把!不过这庄重典雅的中国式建筑,配上飘逸的中国书法算得上是“中国风”最浓郁的封面之一了。据说这题字是集宋代书法家米芾而来的哟!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青花瓷的中国韵味儿绝对十足,如果再配上老北京的四合院儿那就更是古色古香了。复旦大学的王华冬和李振华两位老师合作,一个负责实验、一个研究机理,完成了“HB(C6F5)2催化非官能化烯烃的氢化和反应机理的研究”,也让化学同仁见识了中国淡雅脱俗的青花瓷和朴素别致的四合院。这里,作者也解释了选择四合院的原因:在机理研究中发现催化循环的关键是一个四元环状的过渡态——就像中国传统住宅四合院儿一样。
“君子爱茶,诗人爱酒”;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酒的起源;我们茶圣有陆羽,酒圣有杜康;品茶使人宁静,饮酒令人狂放;我国既有着深厚的茶文化,也有着悠久的酒历史。茶与酒都是中国传承至今的古老文明。
下面且看这两篇大作。首先是北大深圳研究生院的黄湧教授报道的这个“以三氮烯为导向基,Rh(III)催化芳烃的C-H活化/烯基化反应”。本文最大的亮点是选用的导向基三氮烯可以很容易的去除,也能参与很多后续官能团的转化。与以往那些,反应完后却难以去除或转化的导向基相比,该方法学有效的减弱了导向基对产物结构多样性的约束。作者也别出心裁的选择了青花茶壶和四个盛满茶的茶杯作为封面背景,并在每个茶杯中“倒入”了一个经转化后的新官能团化合物。这杯“茶”果真令人神清气爽!
接下来这个…小编又有点看不懂了,只读了个一知半解。德国的C. Hertweck教授大概是在告诉我们“Aspirochlorine是酒曲中霉菌产生的一种霉菌毒素,而酒曲又被东方人用于食物发酵两千多年了,为了他们的食品安全(外国人都在替我们着急了),因此结合生物合成、遗传学、生物分析、化学技术等,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作者清一色的外国人,却知道中国有个两千多年前的周朝,还知道那时候我们就利用真菌发酵和酿造,也就不奇怪为啥他们会选一个写着汉字的酒瓶和酒杯做封面了。
这幅油画是加拿大王后大学的王苏宁的作品,但这画风俨然是中国“年年有余”的年画嘛!难道是提前祝大家春节快乐么?作者还特别说明,封面的艺术设计出自皇后大学的博士生Yufei Li之手,看来这还是一副原创性的“年画”呀。看到这么喜庆的封面,都忘了介绍论文本身的工作了:“硼烷对C-N键的插入反应合成BN杂环化合物,以及不同条件下BN杂环化合物的热消除反应”。
南方科技大学李闯创老师的研究成果“TypeII分子内[5+2]环加成反应:合成高度官能化的桥环骨架”也荣登Angew封面。作者以一副中国水墨画为背景,突出了由简单结构一步获得复杂骨架的工作亮点。并且作者恰到好处的将合成的核心骨架结构以红色突出,像朵朵荷花盛开在纸上,与笔墨丹青浑然一体。这应该算最协调的封面了。
接下来的几个虽然只是卷首图,但保证会让您倍感亲切!没错,就是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专业一点,请叫它“司南”)、小学课本上就见过的张衡发明的地动仪、还有中学历史课本上的那个读起来绕口的司母戊鼎。这次又是谁把这几个老物件儿抬了出来呢?他们分别是东北师大的刘群教授、中科院化学所的赵进才院士和马万红教授、复旦大学的金国新教授。
刘群教授在这里发展了一个由1,4-二烯-3-酮化合物与异腈乙酸乙酯经双Michael加成/环化/酰基迁移的四步串连反应,合成吡咯里西啶类化合物的方法学。而对于赵院士的界面光化学反应和金老师关于MOFs的研究,请恕本人读书少,不敢妄加评论,所以还是留给行家们详读吧。
“桂林山水甲天下”,象鼻山又是桂林山水的标志。来自同样坐落于桂林的广西师范大学的曾明华教授还不忘对它做个宣传。又是一项关于MOFs的研究,虽然不是很懂,但觉得以象鼻山天然形成的圆洞来比喻MOFs的金属框架结构确实十分贴切。
下面这个大家可不要以为是用来凑数的,虽然这只是一幅文章插图。它来自清华大学张四纯教授的论文“低温等离子探针的质谱成像技术用于艺术品的分析”。用于分析的正是一幅中国书法作品。有图有真相,一看就知道是清华张新荣老师的真迹。作者还对另一种传统艺术的中国画进行了分析实验,有兴趣的同学可参见文章Supporting information部分。
最后补充两个非Angew的。一个是青岛农大肖建教授发表在Adv. Synth. Catal.上的“三头六臂小哪吒”!也不知道肖老师弄个哪吒闹海是要闹哪样?另一个是上海交大张万斌教授在发表在Chem. Soc. Rev.封面上的国宝大熊猫。怎么样?这绝对都是满满的中国范儿吧?这两篇文章都是X-MOL专题介绍过的,这里我就不多说了,大家可以去自行回顾。
科学是严谨的,但我们可以用活泼的方式来表达。不限于以上这些,还有很多的科学家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发表研究成果的同时,把我们的古代文明、艺术瑰宝、发明创造、名山大川介绍给了世界。
最后说个严肃点的话题。我们在探求现代科学未知世界的时候,也请不要忘记了已拥有的优秀传统文化。不要让“发扬传统文化”只是口号、流于形式,也不要让“国学”、“文化遗产”只剩下一个躯壳,沦为赚钱的营生。
说明:所有配图均来自Angew. Chem. Int. Ed.、Adv. Synth. Catal.以及Chem. Soc. Rev.期刊主页。
(本文由 0.618 供稿)
如果篇首注明了授权来源,任何转载需获得来源方的许可!如果篇首未特别注明出处,本文版权属于 X-MOL ( x-mol.com ),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